□黄雨茜 (西安交通大学)
近日,江苏某高校被曝学校图书馆厕所内发现摄像头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据《大河报》,记者向该校多部门求证了解情况,图书馆回应称,保卫处已在处理此事,厕所是监控盲区,暂未找到安装者,保卫处会决定是报警还是校内处理。而校保卫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不方便解答”。该校党政办公室一名老师表示,相关问题由学校宣传部负责。随后,记者向该校党委宣传部询问“此事报警了吗”,却被对方反问:“这个报警干什么?”
厕所是个人隐私最为脆弱的场所之一,被人为恶意安装摄像头,无疑是对公众隐私权的严重侵犯,更是对公序良俗和社会安全的公然挑衅。然而校方一句“报警干什么”却让人大跌眼镜。可以理解,校方工作人员认为不必报警,可能是出于想要尽快平息舆情、维护学校声誉的初衷。然而,“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并不能成为忽视法律、纵容违法行为的理由。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没有治安管理处罚的权威,内部处理虽可暂时平息风波,却难以达到法律应有的惩戒与威慑作用,反而可能让犯罪分子心怀侥幸,甚至逍遥法外,继续危害社会。同时,“报警干什么”更是体现出当下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认识到隐私安全保护的重要性。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近段时间,无论是韩国的深度伪造(Deepfake)AI换脸事件,还是国内频发的偷拍案件,都警示我们:隐私安全面临的威胁无处不在,保护个人隐私已成为社会共识。从民宿酒店到公共厕所,从家用监控到网络空间,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隐私泄露的源头。因此,面对偷拍事件,学校等社会公共机构万不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更应多一些“较真”,加强法律意识。
诚然,“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是面对当下真假难辨的“新黄色新闻”的理性观望。然而,如今热搜漫天飞,观点莫衷一是,众人皆是管中窥豹,我们才更需要媒体敢于追问、勇于求证,恪守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发挥媒体监督的天职。毫无疑义,我们需要媒体成为公众的眼睛,多一些、再多一些“较真”精神。
发挥“惩”的作用,才能实现“治”的效果。只有直面问题、严肃较真,才能让警示教育真正直抵人心、触及灵魂,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隐私侵害,保护公众的权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安心、放心!
来源:红网
作者:黄雨茜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