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梓艺(同济大学)
近日,四川绵阳多所学校因“学生餐与教职工餐质量悬殊”问题被推上舆论风口,引发广泛关注。据记者暗访调查,绵阳梓潼县观义初级中学的学生餐长期以土豆、白菜为主,饭菜寡淡难以下咽,学生不得不靠“老干妈”辣酱佐餐,而教职工餐却由独立厨房供应,荤素丰盛且餐标更低。(5月19日 《新京报》)
根据2019年《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小学应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确保校领导与学生“同餐同标”。然而在观义中学,陪餐却成了“面子工程”:校长仅与学生共餐几分钟便转向教职工专属餐,陪餐记录流于表面,校方甚至为教职工另设独立厨房,形成两套餐饮体系。这种“双标”操作,不仅违背了陪餐制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初衷,更让监管目的形同虚设。
“一校两餐”现象背后,是一条从采购到分配的完整腐败链条。梓潼县纪委监委调查发现,部分学校存在“伙食费中列支其它费用”“违规发放陪餐费”问题,相关责任人通过虚报采购量、克扣学生餐标、收取供应商回扣等方式,将食堂变成个人“敛财场”。绵阳市纪委监委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刘永红指出,一顿校园餐看似仅10元左右,但极多的就餐人数和高频次的供应量让腐败金额累计惊人。
校园餐腐败的滋生,源于多重监管漏洞。其一,采购环节缺乏透明度。部分学校指定供应商长期以高于市场价供货,压缩学生餐成本形成“利益捆绑”。其二,经费管理混乱。学生伙食费被挪用列支教师加班餐、招待费,甚至虚构采购清单套取资金。其三,监督机制虚化。家长虽然被赋予知情权,但多数学校仅在校内公示菜单,并未实现采购信息网络公开,外部监督难以介入。
更值得警惕的是,陪餐制度的执行缺乏刚性约束。尽管多地要求校长“同时段、同排队、同标准”就餐,但实际执行中往往流于形式。部分学校为应付检查短期内提升学生餐标,但教师餐仍与学生餐“同菜不同量”。制度空转的背后,是责任意识的淡漠与权力监督的缺位。
根治“一校两餐”乱象,需从制度重构与监督强化方面双管齐下。首先,要刚性落实陪餐制度。校长陪餐不能止于“拍照打卡”的形式化表演,应每日公示陪餐记录,并借助家长轮值监督、教育部门突击检查等方式,形成压力传导机制;其次,需建立全市统一的食材招标平台,将采购流程公开化、透明化,杜绝“暗箱操作”。此外,对于挪用餐费、收受回扣等行为,除追责直接责任人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失职责任,严惩腐败行为。
学生食堂不是人情往来的“交易场”,更不是做“面子工程”的表演舞台。校园餐腐败行为侵蚀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还有教育公平的根基与社会信任的基石。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每一分伙食费都花在学生的餐盘里,才能守护校园餐的“安全、营养、公平”初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吴梓艺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