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多地限制教师非正常流动:教育公平不建立在不公平之上

来源:红网 作者:陈自强 编辑:钟星月 2024-01-31 14:53:38
时刻新闻
—分享—

2aeb07cfdf45577a3389b13f5839e84.png

□陈自强(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多地限制教师非自由流动”的话题登上热搜。据澎湃新闻报道,1月26日,杭州市教育局公布《2023年第二期“公述民评”面对面问政活动问题整改情况汇总表》,其中,针对杭州西部山区教师人才外流现象,杭州市2024年底前将对西部区、县(市)教师非正常流动作出政策限制:西部区、县(市)公办学校教师在应聘主城区教师岗位时必须出具所在学校同意报考证明。此外,广东江门、江西、浙江慈溪等地亦有类似措施。

杭州教育局同时强调,将给予乡村教师职称评审、教师荣誉评选更大的倾斜,完善“越往基层、越在偏远、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乡村教师收入调节机制;严格按照相关文件落实农村教师3项津补贴政策。

近年来,伴随着东西部、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增大,各种斥巨资到落后地区“挖”老师现象不断。杭州出台这一政策,也直接是因为“针对杭州西部山区教师人才外流现象”。但是“挖老师”这一术语,带有迷惑性,让社会忽略掉了教师们自愿自觉的流动现象,并且将外因当作教师流失的唯一原因。

“限制教师非正常流动”的底层逻辑,并不难以理解,即防止优质教师人才外流,拉大城乡、地区间教育差距,一言以概括,为了教育公平,尽管以部分老师的牺牲为代价。但从逻辑和伦理上说,一种公平之内不应当包含着不公平,如果一种更大的公平是建立在具体的不公平至上,那么前者所谓的公平,也将值得商榷和质疑。如果抽象的教育公平,是建立在不公平之上,那前者所谓的“公平”也站不住脚。

如何理解呢?一方面,如此“政策留人”,而未能触及根本问题,将严重损害落后地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这与目前各地正在探索的“教师退出机制”根本相悖;另一方面,如此机制对于不断扩大的教育差距于事无补,近年来频上新闻的一个事件,是清北等名校学生纷纷开始涌向教师岗,不难发现,他们去的都是一二线城市的学校,而去贫困地区或乡村地区的名校毕业生非常罕见,这本身就在加快教育资源的分化。而“限制教师非正常流动”下,愿意去落后地区任教的毕业生,将更是凤毛麟角。总之,反过来损害的才是教育公平。

重点在于“如何留人”的问题,这也是让无数网友惊愕之处,在市场经济下,人财物自由流动成为共识的今天,相关政府对于教师流失的问题,却诉诸行政手段,“政策留人”而非“制度留人”“待遇留人”。像如今许多乡村学校的主力,已经是各高校培养的定向师范生,他们按照合同在相关学校教学一定年限后,是否流动,应当是其自由和权利,让其中优秀者留下来,应当采取市场化的手段。

2023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就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进行部署,这也是首个由中央层面提出的教育均衡问题的专项文件。文件虽亦对“挖老师”表示反感,但提出的对策是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师资配置均衡化、教育关爱制度化为重点。

总之,解决“挖老师”现象的办法,并非简单地将之禁止,而是看到背后的系统性、结构性矛盾,并系统性治理,在更高层级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教学资源的统一配置,探索“教师轮岗制”等各种改革措施,感受教育公平的张力。在真正追逐教育公平的征途上,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受益者。

来源:红网

作者:陈自强

编辑:钟星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5/75/134954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