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
为充分发挥退休教师优势,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办公厅近期发出通知,就实施银龄教师支持民办教育行动有关工作进行部署,明确组织遴选一批优秀退休教师,面向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开展支教、支研,每年计划选派约2万名。(2月11日 新华网)
人文社科也罢,自然科学也罢,知识学养具有不断积累的特点,俗话说就是“越老越吃香”。古今中外许多知名学者专家,在花甲古稀耄耋之年依然发挥着传道受业解惑、传导文明价值的重要作用,并没有什么“退休”“赋闲”“百无一用”之说。这也是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创造得比较好,没有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无所事事”之浩叹。
在教育领域更是如此,很多人都是终身从教。网络上很多银龄知播赢得粉丝无数,就是因为这些老教授、老教师、老技工实在是手上有活、眼里有光的知识分子、有道之士,在社会文化提升和文明塑造的岗位上完全有能力风生水起,更有必要以此知识分享和经验传递而获得身心愉悦、安享晚年的“回报”。也正因此,银龄教师支持民办教育行动计划可谓非常必要而及时。
立德树人,知识无价,“老资格”就是能当饭吃。此次教育部明确提出,鼓励银龄教师投身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民办学校,投身行业、产业、企业急需的紧缺专业,帮助民办学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这是从民办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学子作为未来一代的重要方面,而作出的长远安排。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民办学校,需要注入更多知识含量、信息能量和师德容量,打破区域和信息的无形壁垒,行业、产业和企业急需的紧缺专业,需要更具针对性、应用性和前瞻性的知识培养体系塑造。再加上“导师制”的推行,能够让银龄教师和青年教师形成一对一、面对面、传帮带、直线式教学梯队,有可能打造出一支更为“强悍”有力、既能够在课堂上干货满满、也能够在生活中德行一流的民办学校教师队伍,更好地教书育人、培根铸魂。
银龄教师支持民办教育,要着力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这些优秀的退休教师在各类公办学校、高等学府几十年练就了一身本事,到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民办学校去,不是简单地用“高标准”“高规格”“高姿态”来重新规划和设定民办学校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深入解读、剖析、研究民办学校办学发展的具体环境和民办学子将来的生机出路的基础上,切合实际地“传经送宝”“加油助燃”。银龄教师支持民办教育,也要同时兼顾实效性和微观化,支持是帮忙,帮忙就是不添乱,直白说,支持绝不是去当“钦差大臣”,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就像个别挂职干部一样,挂职一年半载,实事没怎么干,牢骚一大堆,那就完全本末倒置了。正确的应该是发挥自身所长,直面孩子们成长成才就业就职的现实问题,在三尺讲台和科研一线、产学研用融合上见功夫、显能耐。
另外,这些被选中的银龄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调动能力。如果能够通过长期、短期或者远程参与这项活动,而为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某所民办学校、某个民办学子教师办成了一件具体而微的事情,多帮实际的小忙,多发现人才、推荐人才,多培养苗子、输送苗子,多查漏补缺,那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支持。所谓教育就是涓涓细流、润心无声,就是雪中送炭、真情与共。
来源:红网
作者:张翼
编辑:刘昱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