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允许“无聊和俗气”存在,也是一种善意

来源:红网 作者:田亦瑾 编辑:张瑜 2024-03-05 14:48:40
时刻新闻
—分享—

496c6b2318d1447ebe04dc5c2e343daa.png

□田亦瑾 (浙江传媒学院)

近期,集多种“老套”元素于一身的网络微短剧接二连三的爆火,成为不少网友的 “电子榨菜”,资本收割流量赚的盆满钵满、消费者看的不亦乐乎之际,各路专家纷纷下场,对短剧的爆红进行批评指责,呼吁“文艺创作的正向回归”。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主流在高歌精品的同时,也应适当包容普通人的解压方式和“无意义事物”的存在,让人们活得不那么累,保留能够喘息的空间,也是一种善意。

网络微短剧并非什么来势汹汹的“文艺蛀虫”,它无非是从平凡生活中自然涌现出的一种方式。是现实压力下人们需求的即时体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和压力,在看网络微短剧中寻找快乐搏自己一笑何错之有呢?那些有趣又刺激的剧情让人们得以短暂的休息。网络微短剧的选材和故事的结局虽过于理想化,但又一定程度上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让人们能够快速沉浸其中,去体验生活中难得的快乐。如果事事都要追求意义,会无形中增加人们的压力。

没有更可口的菜才去吃“榨菜”,让人醉心于正剧的前提是正剧有足够的吸引力。有人担心,因为有了网络微短剧的爆火才让人们不再关注正剧,这个说法其实颠倒了因果关系。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应该在批判爽剧之上来凸显自身的价值,专家们在讨论短剧时,有必要换个角度,将其放在时代中予以考量,思考它“为什么被人们需要和喜爱”,而所谓正剧又“为什么逐渐衰落无人问津”。

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文艺创作的形式也会与日俱新,今天红极一时的网络微短剧或许明天也会被其他形式的作品所代替,吸引走公众的注意力,如果只是一味居高临下的批判,往往会激发起人们的反智行为。正能量的故事并没有因为短剧的出现而消失,碎片化阅读方式和对爽感剧情的好奇在人们的心里也不会泯灭,但单纯的快乐却很难得,至于短剧的发展最后会带领文艺创作走向何处,其实有千百种可能。

来源:红网

作者:田亦瑾

编辑:张瑜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7/97/135974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