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红郭有才被北大破格录取?“新黄色新闻”的歪风该治

来源:红网 作者:蒋宇恒 编辑:颜新武 2024-05-19 15:23:02
时刻新闻
—分享—

5854c583e13447c093971312f27a4306.png

□蒋宇恒(南京师范大学)

近日,有关“北大招生办的于一凡主动联系网红‘郭有才’,决定破格录取其进入北大继续深造”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网上出现了诸如“著名大学急功近利”“北大也想蹭一把网红的流量”等质疑北大的声音。5月18日晚,澎湃新闻从北大党委宣传部了解到,北大已进行核查,“于一凡”不是该校教职工,更不是“招生老师”,北大没有联系过“郭有才”。北大“招生老师”破格录取网红“郭有才”是假消息。

网红郭有才因在菏泽南站翻唱《诺言》而走红。其收获大量粉丝的同时,也带火了菏泽这座城市,天南地北的人来菏泽南站合影、打卡、听歌。2024年5月17日,郭有才被聘为菏泽文旅推荐官。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通过网红人物或事件的流量带动当地文旅业发展近年来已是屡见不鲜,其对打开当地的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正向作用。

泼天的流量砸中了这样一位“草根网红”,自然是引来了眼馋的人想分其中的一杯羹。想要蹭流量的“于一凡”便选择了最耸人听闻的方式——造假。其自称是北大招生办的教师,用“破格”“录取网红”这样的字眼挑动着网友的心,既是试图利用“郭有才”的流量,也在通过“网红”能够轻易跨越全国顶尖学府门槛这样的夸张的情节设置,来挑起公众对北大的质疑与不满,煽动网友的情绪,引发舆论,从而为自己收割流量。其手段虽然拙劣,但夸张的事实还是很轻易地吸引了网友的眼球,达到了其“蹭流量”的目的。其不仅是浪费公众的精力,也是对北京大学名誉的损害,严重地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为了获取流量不择手段,用没有社会价值的假新闻占据公共资源,这种歪风该治一治了。

从“巴黎捡到小学生作业千里归还”“学生跳楼并给全体教师一封信”再到“北大破格录取网红”,近段时间来,这些“新黄色新闻”疯狂占据着公众的视野。新闻首先要确保的就是真实性。“新黄色新闻”无一不是自媒体自导自演式造假,不择手段地炒作社会热点,任由这些“假新闻”肆意传播,就是对真实性原则的污蔑。此外,这些“新黄色新闻”往往新闻要素不全,质量低下,公共价值缺失,但却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度,让公众在这些无意义的“假新闻”上消耗自己的精力,从而无法将目光分给那些真正有新闻价值的、需要被关注的新闻。不能再让这些“新黄色新闻”挤兑那些真正该被关注的事件了。

“新黄色新闻”极具煽动性,其广泛传播往往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假新闻通过夸张的情节设置博人眼球,运用煽情化的表达手法挑动公众的情绪来引爆舆论,也对很多当事人造成伤害。如本次“北大破格录取网红”引发了网友对这座国内顶尖学府的质疑与批评,认为其“为了流量没有底线”,而真正没有底线的是这些捏造谎言的自媒体。一条条“新黄色新闻”撩拨着社会公众的情绪,欺骗着公众的感情,引发社会恐慌,似乎要把我们的社会带入一个“谣言漫天飞”的时代。制止“新黄色新闻”的发布与传播,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刻不容缓。

最近盛行的“新黄色新闻”大多出自于自媒体之手,其借由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广泛的传播。中央网信办从今年4月23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加强对“自媒体”的全流程管理,通过对账号的严格监管,将事后治理转向事前全流程防范。要加强事前防范不只是要靠国家监管,也要平台配合。平台在发布内容审核期间就应该对一些看似夸张或者要素不全的新闻内容进行核查,确保其真实性和可信度后再进行发布,将谣言扼杀在摇篮。此外,对于发布黄色新闻者也应该加大惩罚力度,提高自媒体的造谣成本,做到发布者“不敢造谣”。加强事前防范,制止“新黄色新闻”的发布,把公众的目光还给那些真正需要关注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事件。

来源:红网

作者:蒋宇恒

编辑:颜新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849/53/139160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