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
近期,复旦大学对人工智能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并发布了相关的试行规定文件。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如何实现人机共舞的重要契机。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学术界也不例外。但是近年来,利用AI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的行为频频发生。人机共舞的和谐之道究竟该如何实现?
人工智能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启发创作这一行为也没有错。技术发展,时代进步,我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自然无可厚非,毕竟与时俱进,才能乘势而起。但是关键就在于,在这场人机共舞的变革潮流中,你是选择被智能创作束缚而失去作为技术主体的意识,还是选择驾驭智能技术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与成长。
人机共舞,首先意味着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在学术研究领域,这种融合体现为AI工具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者更高效地完成研究任务,同时保持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分析能力。通过“人脑”为主“智能工具”为辅的合作模式,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好两者的优势,提高研究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复旦大学的规定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发布相关规定,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避免过度依赖,确保学术诚信与质量。
为了确保AI技术在学术研究中的合理使用,同时实现人机共舞和谐发展,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建立完善的监管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复旦大学此次发布新规便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通过明确使用规范、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建立违规处罚机制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强化了学术诚信与技术创新并重的理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学术伦理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学术研究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深度融合方式,共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在与人工智能的“脑子”对话时,应该明确自身“大脑”的主导地位,要在思考中独立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样才不会沦为技术的附庸。希望我们都能善以技术为木,钻燃思想之火,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与机遇,实现人机和谐共舞。
来源:红网
作者:肖寒璐
编辑:文宇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