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考575分“被赶出家门”,名校执念何时休?

来源:红网 作者:王芷仪 编辑:吴海刚 2025-07-10 20:07:26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王芷仪(湘潭大学)

“必须考上985,不然就不送我读大学。”近日,湖南一名高考生小凯(化名)被父母“扫地出门”,引发关注。据报道,小凯曾为尖子生,因迷恋玩手机成绩下滑,今年高考物理类考了575分。失望的父母换了家门密码,并切断小凯生活来源。

小凯575分的成绩在物理类考生中已属中上,却因未达985线被父母拒绝资助求学。这反映出部分家长仍将教育过度聚焦于名校录取,而相对忽视了人格培养与综合能力的提升。他们可能没有充分意识到,十二年寒窗积累的知识素养同样珍贵,成绩起伏本就是青少年成长的自然轨迹,而那些看似沉迷手机的行为,或许正是青春期心理需求的一种表达。当教育被简化为“能否进入名校”的单一标准时,学习本身的价值容易被遮蔽,而孩子也可能在这种功利化的衡量中,逐渐失去对知识最本真的热爱。

父母更换家门密码、切断生活来源的行为,更暴露了功利教育下亲情的错位。对小凯而言,这传递出的信号冰冷而直白:只有考上985,才能换来家庭的接纳与支持;否则,连基本生活保障都可能被剥夺。亲情本应是无条件的温暖港湾,却被硬生生与学历目标捆绑,成了一场达标换关爱的交易。长期处于这种环境,孩子会渐渐认定自身价值只取决于是否满足他人期待,一旦遭遇挫折,不仅要面对失败的失落,更要承受不配被爱的恐惧,这种心理烙印对成长的伤害,远比成绩波动更深远。

从尖子生滑落至575分,在父母眼中成了不可原谅的失败,这恰恰暴露了功利教育对成长过程的漠视。这种对非最优结果的零容忍,在教育场景中并非个例——前几日江西瑞昌一中的一名老师,因3名学生未填报清北志愿便愤而解散微信群,这同样是将顶尖学历视为唯一价值标尺,无视学生的兴趣选择与成长规律。小凯的成绩波动或许有青春期的迷茫,瑞昌学生的选择或许有个人规划的考量,但在“一定要上名校”的执念里,这些都成了不值得包容的瑕疵。教育本应允许试错、教会人从挫折中学习,可这种短视的结果导向,却剥夺了孩子从过程中成长的可能。

当高学历被整个社会捧为人生跳板,小凯的困境便成了功利教育循环中的典型缩影:他曾是被寄予厚望的尖子生,却因一次次成绩下滑被贴上“失败”标签,兴趣与心理需求被完全无视,沦为父母学历焦虑下的“考核对象”。这种循环里,学生被训练成只盯分数的考试机器,家长则困在“没顶尖学历就没未来”的执念中,将压力转化为对孩子的极端要求。最终窄化的不仅是“小凯们”的成长可能,更让教育失去培养完整的人的意义,养出的或许是一批高学历却难抗挫折的个体,连青春期的迷茫都无力应对。

小凯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功利化与学历崇拜的危害。它们扭曲了“育人”的本质,也污染了亲情无条件的底色。其实,名校从来不该是孩子必须抵达的终点线,家更不能变成用成绩衡量亲疏的地方。成长本就有起有伏,比起盯着分数较劲,不如教孩子学会正直与坚韧。放下对学历的执念,教育才能真正回到培养人的初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芷仪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54/151169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