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好评到“烂尾”:《以法之名》的结局为何刺痛观众神经?

来源:红网 作者:欧文凤 编辑:吴海刚 2025-07-10 19:39:57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欧文凤(湖南科技学院)

近日,由张译、李光洁、蒋欣主演的热播剧《以法之名》,前期收获不少好评。然而,7月9日,随着该剧迎来大结局,有关“《以法之名》 烂尾”的讨论冲上微博热搜。(7月10日 《中国青年报》)

《以法之名》开播时以“刀刃向内”的现实尺度收获豆瓣7.8分、六万人打分的口碑战绩,却在收官时因主角万海突兀死亡的情节遭观众痛斥“烂尾”。导演傅东育在收官当晚发文表示“全在反省中”。一部初期好评如潮的作品,为何在终点处翻车?

猝然断裂的戏剧逻辑,击碎观众的心理契约。剧中万海之死发生在“真相呼之欲出”的关键时刻——这种刻意安排的戛然而止,违背了类型剧的核心叙事逻辑。法治题材作品往往建立于一个“公义虽迟必到”的契约之上,主角万海作为追寻司法正义的核心角色,其存在本身就是观众情绪的支点。当他的死亡成为编剧推进“艺术真实”的工具而非情节发展的必然时,悬置的是观众对整个故事架构的信任。观众批判的不只是个体角色陨落,更是这种悬置对前期严密铺陈的背叛——仿佛一场跨越36集的缜密论证,在得出结论前突然撕掉了最后一页手稿。

《以法之名》立意可贵之处在于直面检察侦查中的“灰色地带”和人性困境。主创团队三年调研、百位检察官访谈的积淀,确实在剧中呈现了审查同僚的重重压力与程序正义的复杂性。然而,当这种现实困境过度叠加于戏剧结构时,“深刻”逐渐滑向“沉重”。中段已显露的节奏拖沓问题,实则是素材取舍失控的信号:堆叠真实细节稀释了核心戏剧矛盾,使观众在冗长的无力感中期待结局的救赎。而当结局选择以人物牺牲强行化解困境,而非在复杂现实中寻找“解”的可能性时,艺术真实便被质疑为一种逃避式的简化处理。《以法之名》的困境,映射出法治题材创作的深层悖论:如何让专业性与观赏性共振?最高检侦查厅的成立背景赋予剧集历史意义,也设定了更高创作门槛。“查谁、怎么查”的专业逻辑需要精密呈现,但过度拘泥程序真实易失去戏剧感染力;追求通俗表达的强情节冲突,又可能简化现实司法中盘根错节的利益博弈。导演“反省”中提及的“注水抻长度”“开篇入戏慢”,恰恰指向对创作边界把控的失控——想在题材深度与商业传播上获得双赢,却未能找到两者交汇的平衡点。

法治剧的价值不止于揭露,更要于黑暗处点亮一盏名为“出路”的灯。《以法之名》的探索绝非徒劳,敢于聚焦司法体系“刀刃向内”的现实、呈现法治进程中个体的挣扎。真正的反思在于:艺术创作处理“真问题”时,深刻性不应等同于无解性。观众拒绝的并非悲剧结局本身,而是在万海之死背后隐约显现的创作策略——似乎复杂现实只能通过角色牺牲来逃避。法治进步的叙事力量,恰恰在于证明“程序即正义”可战胜人性幽暗。下一部重逢之作若想真正突围,或许该在真实与戏剧的博弈中,再多一分对“希望如何可能”的智慧探寻。

进步的叙事力量,不在渲染黑暗的浓度,而在点亮微光的精度。导演傅东育的“反省”若能催化创作认知迭代,下一部重逢之作方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让观众在困局中看见出路而非绝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欧文凤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54/1511705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