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价黄牛票与强实名制的拉锯,捍卫的不止是一张原价票

来源:红网 作者:李香桂 编辑:刘经纶 2025-07-27 18:56:44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李香桂 (吉首大学

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易烊千玺2025上海演唱会门票11秒售罄,379万人抢7309张票的狂热背后,是黄牛将480元门票炒至6800元、内场票喊出19万元天价的荒诞。即便“人、证、脸”三合一的强实名制已推行,黄牛仍能靠“手机墙”抢票、“内部票”话术游走在灰色地带,这场乱象背后,藏着比“抢不到票”更值得深思的社会病灶。

有声音认为“强实名制拦不住黄牛,不如干脆放开转售”,实则暴露了对治理复杂性的简化认知。这种想法并非孤例,从“演唱会就该市场化定价”到对“打击黄牛是小题大做”的质疑,折射出社会对公共资源分配的集体焦虑与认知偏差——仿佛只要供需失衡,黄牛的存在就“理所当然”,治理的努力就“徒劳无功”。

在暴利诱惑与技术便利的双重驱动下,社会对黄牛问题的评价逐渐陷入“封堵无用”的消极定论。有人将黄牛猖獗归咎于“粉丝太疯狂”,有人认为“只要有溢价空间就管不住”,这些观点将治理难题简单归因于单一因素,却忽视了问题的系统性:从票务分配黑箱到技术对抗升级,从法律惩戒乏力到公众认知模糊,黄牛产业链的每一环都嵌套着深层矛盾。这种片面认知,本质上是对“公平”价值的矮化,将公共资源的分配权拱手让给了技术与资本的强势方。

反观那些坚守官方渠道的粉丝、主动曝光黄牛套路的后援会,恰是对这种消极论调的有力反驳。他们在“一票难求”的焦虑中保持理性,在“内部票”的诱惑前守住底线,用“不买黄牛票”的实际行动对抗着恶性循环。正如易烊千玺工作室强调的“原价票的含金量”,这种对规则的尊重、对公平的守护,恰恰是治理黄牛乱象最坚实的社会基础——毕竟,黄牛能得逞,从来不是因为技术多高明,而是因为总有人愿意为捷径买单。

从“强实名制没用”到“不如放开溢价”,争议的核心在于对“治理”定义的狭隘化。若将打击黄牛仅视为“技术攻防战”,那票务分配的黑箱永远填不满;若把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让位于“市场自由”,那普通消费者只会被越推越远。那些开发反抢票系统的技术人员、建立票务追溯机制的监管者,他们的努力值得被看见——治理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无数人在漏洞与修补中坚持的结果。

当然,面对抢不到票的现实,消费者有焦虑是人之常情。但“黄牛票能解决燃眉之急”的想法,就像饮鸩止渴:今天为“内部票”付了溢价,明天就会有更高的价格等着下一批人;这次默许了技术抢票的存在,下次就会有更隐蔽的套路绕过规则。真正的破局,从来不是在“买不到”和“买黄牛”之间二选一,而是在坚守公平底线的前提下,推动票务分配更透明、技术防御更有效、法律惩戒更有力。

更值得深思的是,强实名制的意义远不止于“拦黄牛”。它的推行,本质上是在重建公共资源分配的规则意识——告诉市场:稀缺不代表可以任性溢价;告诉黄牛:暴利必然面临严惩;告诉公众:公平需要共同守护。就像易烊千玺成都站、北京站的筹备仍坚持同一规则,这种不因争议而退缩的坚守,恰是破解乱象的关键:治理或许慢,但只要方向对,每一步都算数。

在黄牛天价票与强实名制的拉锯背后,我们需要的不是“干脆放弃”的消极,而是对“公平”价值的重新珍视。毕竟,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抢不到票”,而是默认了“有钱就能插队”的潜规则,忘记了那些为一张原价票凌晨守在官方渠道的普通人,本就该拥有平等的机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香桂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1/1515849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