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光
宣传UPF200+甚至UPF2000+,实际UPF50+即为最高等级;声称结合了高科技元素,实则制造噱头抬高价格……时值盛夏,防晒衣、遮阳帽、防晒面罩等产品销量持续火爆,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防晒产品存在数值虚标、面料成分造假、过度营销科技概念等行为,引发消费者质疑。(7月23日 《工人日报》)
多巴胺配色、运动风设计、明星同款……颜值经济把防晒衣做成了时尚单品。但当你为一件标榜“UPF2000+”的防晒衣掏腰包时,是否想过这是一场“防晒玄学”的骗局?从虚标系数到“无需寄样”的检测报告,防晒衣市场正在上演一出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
打开电商平台,防晒衣的UPF值俨然成了数字竞赛。从国标最高的UPF50+到商家自创的UPF200+、500+,甚至惊现“UPF2000+”的天文数字。这场景让人想起手机像素的疯狂内卷——从千万到亿级,数字游戏永远能刺激消费者的神经。但真相是,UPF50+已能阻挡98%紫外线,所谓UPF2000+不过将效果提升至99%。这1%的差距,却被包装成“40倍防护”的营销话术,堪称本世纪最成功的“数字魔术”。
更荒诞的是,还有商家给防晒衣贴上“玻尿酸养肤”“艾草驱蚊”的标签。这种操作堪比给雨伞标注“富含维生素C”——既然防晒衣能护肤,是不是还该出“防晒衣面膜”?必须警惕的是,这些“科技狠活”的背后,是检测市场的黑色幽默:300元就能买到“双C认证”报告,连样品都不用寄。
消费者为何愿为“防晒玄学”买单?某服装店老板的“防晒值不是核心考量”道破天机:“进货时会更注重防晒衣的款式和舒适度”。于是,在“多巴胺穿搭”盛行下,防晒衣超越功能属性,成为社交货币。年轻人愿意为某明星同款支付溢价,却少有人追问UPF值的检测机构是否靠谱。这种“颜值即正义”的消费心理,恰似买椟还珠——包装精美的盒子比珍珠更吸引人。
然而,防晒终不是玄学。中消协曝光的“货不对板”问题更揭示行业潜规则:用紫外线卡演示替代专业检测,就像用温度计测血压——方法错了,结果怎能作数?当防晒市场奉行“信则有,不信则无”,消费者的权益便成了祭品。
戳破“防晒玄学”,需要消费者、平台、监管机构共同构筑“防晒防线”:消费者要“理性防晒”,记住“UPF50+”是国标天花板,认准检测报告的CMA/CNAS标志,尽量挑选厚度适中、面料致密的防晒衣;平台要“技术防晒”,建立“防晒产品白名单”,强制商家公示检测报告原件,对虚标系数坚决“一键下架”;监管部门更要“硬核防晒”,建立行业黑名单,参照药品飞检模式对防晒衣“神秘抽检”,对虚假宣传开出“天价罚单”,对检测机构“卖报告”者坚决处理,狠刹检测“付费游戏”乱象。
防晒衣的本质是功能服装,不是魔法战袍。当我们学会用显微镜看营销话术,用放大镜查检测报告,那些“UPF2000+”的皇帝们,终将光着身子退场。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