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善意的代价,不该如此沉重

来源:红网 作者:李细田 编辑:刘经纶 2025-07-23 21:11:54
时刻新闻
—分享—

□李细田

近日,湖南衡阳街头的一场生命接力牵动人心。一名女子突发昏厥、命悬一线之际,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便装医生率先冲上前施救。当医生体力不支时,路过的湖南环境生物职院医学院老师盘志斌,毫不犹豫翻越护栏加入救援。

两位专业人士轮番进行标准、有力的胸外按压,正是这关键的“黄金十分钟”,让患者恢复微弱呼吸和脉搏,为后续救治赢得生机。作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盘志斌精准按压患者胸骨正中,这既是专业本能的流露,更是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这场跨越身份的医者接力,无疑是城市街头最动人的风景。

然而,路人拍摄的救人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却出现了刺耳的杂音。部分网友无视紧迫的救援场景和清晰可见的标准操作,竟将盘志斌的心肺复苏恶意曲解为“袭胸”和“猥亵”。现场其他医护的协作、按压位置的准确无误,仿佛都被选择性无视。这种脱离事实、基于臆测的道德审判,暴露了网络空间的荒诞阴暗面。它本质上是一种新型网络暴力,通过解构崇高善举满足畸形心理,其“以善为恶”的破坏力,远超事件本身,深深刺痛着社会的良知与信任根基。

值得欣慰的是,衡阳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及时给出权威结论:盘志斌的行为是“规范的、必要的急救措施”,彻底排除“猥亵”或“袭胸”嫌疑。这份及时、公正的认定,有效遏制了谣言扩散,为救人者洗刷了污名。目击者关于“按压位置正确”“情况紧急无人顾及其他”的证言,也与警方判断相互印证,共同筑起抵御非理性舆论的堤坝。这一案例清晰表明:权威机构的快速反应与理性发声,是厘清网络迷雾、守护正义不可或缺的力量,而救人者的勇气本身就值得最高尊重。

盘志斌的遭遇并非孤例,它尖锐指出了保护善意施救者的制度短板。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即“好人条款”)旨在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但实践中,施救者仍面临举证困难、恶意诬告追责难、心理负担重等问题。对比国际成熟的《好撒玛利亚人法》,我们在明确急救免责范围、建立诬告反坐机制、保护现场见证人、设置网络诽谤快速处置通道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唯有构建涵盖法律免责、诬告惩戒、证据保全、快速响应的全链条善意保护机制,锻造坚实的“制度盾牌”,才能消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让“扶不扶”“救不救”不再令人心寒。

这场风波的结局令人欣慰:施救者的无畏、警方的正名、主流舆论的力挺,多方合力让正气占据上风,展现了社会的自净能力与道德韧性。它也给予我们深刻启示:在信息爆炸、情绪易被裹挟的时代,提升公众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基础常识素养(如普及急救知识等)至关重要,这本身就是抵御网络谣言的“社会抗体”。

善意的代价,不该如此沉重。跪地救人者,本该被点赞,不应被质疑。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既能热情颂扬每一次挺身而出的义举,赋予其应有荣光;也必须精准识别并坚决击退恶意中伤,为每一份朴素的善意提供免于恐惧的土壤。让每一次胸外按压,都只为抢回生命的律动;让每一份危急时刻伸出的援手,都能无畏无惧、毫不犹豫,照亮可能陷入黑暗的角落——因为守护这些微光,就是在守护我们每个人未来可能需要的生机与希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细田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67/1515047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