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黑龙江考生以389分被郑州大学录取的新闻引发广泛讨论。这一事件之所以成为舆论焦点,不仅是因为其打破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传统认知,更因其揭示了高考录取机制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复杂交织。在热议背后,我们需要理性审视这一现象的深层意义,避免“捡漏”心理的蔓延。
然而,郑州大学物理类003组(化学)投档线之所以能够低至389分,主要源于专业组报考人数未满的“小概率”现象。在平行志愿规则下,高校按分数从高到低录取,若计划未完成,最低分考生亦可“兜底”。这种机制本是为保障高校招生效率,却因信息不对称和志愿填报的博弈性,催生了极少数“低分捡漏”的个案。然而,正如招生办负责人所言,此类事件是“概率叠加的结果”,既无法复制,也不应被盲目效仿。若考生将志愿填报视为“赌局”,反而可能因滑档而失去机会。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对此事件的两极反应。一方面是对“低分进名校”的质疑,另一方面是对“高分落榜”的同情。这种情绪的背后是对“绝对公平”的期待。然而,高考录取本质上是资源分配与个体选择的动态平衡。专业冷热、地域偏好、招生计划调整等变量,均可能导致分数线波动。与其质疑“捡漏者”的资格,不如反思为何社会仍将“名校标签”等同于“人生成败”。网友对“高分落榜”的共情,恰恰暴露了“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我们是否过度放大了名校标签的价值?当社会将“双一流”高校神圣化时,是否也在无形中窄化了成才路径?
对“捡漏王”而言,进入名校仅是起点。而与高分考生的基础差距、大学自主学习的压力,都将可能成为其学业生涯的“隐形门槛”。若无法适应,所谓的“幸运”反而可能转化为挫败。这也不得不提醒公众: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在于个体能否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成长。郑州大学的“双一流”平台固然优质,但若学生缺乏内生动力,名校光环亦难以转化为真正的竞争力。
跳出个案看本质,教育改革正在为广大学子们提供更多可能性。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职教高考”的完善、技能型社会的构建,都在打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困局。当社会评价体系从“学历崇拜”转向“能力本位”,“低分捡漏”引发的焦虑或将自然消解。
“低分捡漏”事件就像一面棱镜,既映照出招生制度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型阵痛。与其将其简单归因为“不公平”或“幸运”,不如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高考:它既是选拔机制,也是人生众多路口之一。唯有淡化“一考定终身”的焦虑,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才能让每一个分数背后的努力,都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