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建光
7月29日,记者获悉,江苏南通如东市民康某发现自己存到银行的35万元,等到取钱时竟发现账户已被“清零”,最终还闹上了法庭。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7月29日 红星新闻)
事情的缘由是,康某曾为赵某向银行的20万元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赵某到期未能偿还借款,银行遂将赵某与康某一同诉至法院。经生效判决并执行后,款项仍未执行到位。之后,银行发现作为赵某连带保证人的康某在本行存入35万元,便擅自扣划了这笔存款,用以偿还担保债务。康某认为银行擅自扣划的行为违法,且存在超额扣划的情况,于是将银行告上法庭,要求银行退还超额扣划的9万余元款项,并赔偿35万元定期存款到期应得的3000多元利息。
法院经审理认定,银行越过司法执行程序擅自扣划康某存款,此行为确属违法。经核算,法院判决银行退还康某超额扣划的9万余元款项,并赔偿其到期应得利息3000多元。银行承担赔偿责任固然是理所当然,但此事绝不能仅以赔偿告终。
既然“银行越过司法执行程序擅自扣划康某存款,其行为违法”,那么就必须让银行承担相应的违法责任,对其违法行为予以处罚。这样做一方面能让银行汲取教训,对法律产生敬畏之心;另一方面,增加其违法成本,使其不敢肆意妄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银行违法亦不能例外。这种处罚应涵盖两个方面:其一为经济处罚,以此弥补客户遭受的精神损失;其二是追责处罚,追究相关当事人责任,给予相应的法治处分,并要求其公开向客户道歉。
为何要对银行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呢?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银行有恃无恐,不重视、不保护客户权益。这里的“恃”源于其拥有的金钱财富。类似漠视客户权益、触碰红线的现象,并非个例。比如,有的银行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却要求客户自行开具证明;有的存款人因病弱行动不便,银行却执意要求其亲自到银行办理证明;还有银行工作人员推销各类保险,当客户权益受到侵害时,却拒不承认。当前,银行存在的种种令客户不满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未将尊重客户、遵守法规作为工作底线,缺乏对客户和法规的敬畏。要根除这一“毒瘤”,仅靠教育远远不够,必须施以处罚。
35万元银行存款被清零,是银行不尊重客户、不敬畏法规的典型案例。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深入剖析,追究责任人,实施经济处罚。唯有如此,才能促使银行树立尊重客户、敬畏法律的意识,避免类似银行冷漠与违法事件再次发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殷建光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