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虚标薪资不该是企业招聘的“流量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娟 编辑:吴海刚 2025-07-05 15:17:33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王娟(云南财经大学)

暑假来临,众多大学生通过招聘平台寻找兼职和实习时,在面试环节遭遇现实与平台标注的巨大落差——招聘页面标注的薪资范围光鲜亮丽,而面试时企业给出的实际薪资却大幅缩水。这一现象不仅伤害了大学生的求职热情,更暴露出互联网招聘生态中的信任危机与监管盲区。

招聘平台作为数字化求职的主阵地,理应是信息真实性的“守门人”。但当前,部分平台为追求用户活跃度与广告收益,放任企业以“薪资区间”为噱头制造吸引力。一些岗位在平台上标注“月薪5000元-8000元”,面试时却被告知“基础薪资2500元,其余为绩效奖金”,这种模糊表述与实际脱节的薪资信息,本质上是利用信息差对求职者的误导。平台若持续默许此类“文字游戏”,看似活跃了招聘市场,实则正在透支自身公信力,长此以往,终将失去求职者的信任。

涉事企业的薪资虚标行为,则暴露了商业伦理的缺失。企业或许认为,用较高的薪资上限吸引大学生投递简历,能降低招聘成本、扩大筛选范围。然而,这种短视策略不仅损害了企业的长期信誉,更破坏了人才市场的公平秩序。当大学生满怀期待走进面试间,却被冰冷的现实“泼冷水”,其对企业的好感度会瞬间归零,甚至可能通过社交平台传播负面体验,引发群体性抵制。此外,企业在薪资上的不诚信,也会让真正优秀的人才望而却步,最终反噬自身发展。

大学生作为求职链条中的弱势群体,往往缺乏与企业博弈的能力。面对薪资落差,不少学生因担心错失实习机会选择妥协,或因维权流程繁琐而放弃申诉。而更令人忧虑的是,相关法律对招聘信息虚假宣传的界定与惩处尚不完善,监管部门难以对企业形成有效约束,使得薪资虚标行为有恃无恐。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招聘平台应建立动态审核机制,不仅要对企业资质进行审查,更要通过大数据比对、用户举报等方式,对薪资信息进行真实性核验,对频繁出现薪资争议的企业实施重点监管;企业需摒弃“套路式”招聘,将精力放在提升岗位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吸引力上;教育部门与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求职指导,开设劳动权益保护课程,帮助学生识别招聘陷阱;而监管部门则应加快完善相关法规,对虚标薪资行为设置明确的处罚标准,提高违法成本。

暑期实习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积累经验的重要窗口,不应让薪资“迷雾”成为他们初入职场的“阴影”。唯有平台严守责任、企业恪守诚信、各方强化保障,才能让招聘信息回归真实,让大学生的每一份期待都能得到真诚回应。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娟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7/151025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