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解禁“土狗”,不是要松开“拴狗绳”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2025-07-05 15:17:14
时刻新闻
—分享—

□周荣光

近日,广州、深圳、长沙等多地将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从危险犬只名录中除名,这一政策调整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欢呼“大黄终于可以回城”,也有人担忧城市安全秩序。这场争论,表面涉及一个犬种的管理问题,实则却折射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公共治理的深层挑战。

中华田园犬是我国的本土传统犬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既是苏东坡笔下“左牵黄”的文学意象,也是很多人童年回忆中的好伙伴“大黄”。这种陪伴中国人几千年的本土犬种,却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贴上了“危险”标签。究其原因,并非这一犬种本身具有特殊危险性,而是因为城市人口密集、公共空间有限,因狗咬人、狗吠声、狗卫生等引发的纠纷不断,为了方便管理,许多城市只好一禁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田园犬的“污名化”过程,也暗喻着一部文化认同的变迁史。在农耕时代,“土狗”因其易养活、能看家的特点广受欢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各类进口宠物犬成为身份象征,“大黄”就沦为“土狗”。这实际是文化自卑心理的一种体现。如今重新接纳,反映了文化自信的回归。就像汉服复兴、国潮兴起一样,对本土犬种的重新认可,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再发现,这种转变值得肯定。

现实的问题,应是如何应对“土狗”解禁之后的治理挑战。城市养犬管理的核心矛盾不在于“养什么”,而在于“怎么养”。无论什么品种的犬只,如果缺乏有效管理都可能成为公共安全隐患。据2024年统计,我国城镇犬只数量已达宠物犬数量为5258万只,“管理缺口”是导致养犬乱象的根本原因。解禁“土狗”,若不能配套有效的登记、防疫、行为管理等制度,则可能会加剧养犬的负面后果。调整禁养名录,同时更应着力构建全链条、精细化的养犬管理体系,包括推进电子芯片植入、建立养犬信用制度、完善公共空间分区管理等具体措施。

文明养犬,关键在于“管”人。我国也有一些城市开始探索“养犬积分制”等创新做法,有的还尝试发挥社区自治在养犬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居民公约、邻里监督等方式,形成更灵活、更接地气的治理网络。无论如何,重要的都是将养犬责任具体化、法治化,以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解禁“土狗”,不是可以松开“拴狗绳”。如何让“土狗”解禁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的新起点,是对治理能力的真正考验。为此,需要政策制定者跳出“禁与放”的二元思维,构建并落实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制度;需要科研机构加快建立本土犬种的科学认定标准;需要社区和物业发挥一线管理作用;更需要每一位犬只主人树立责任意识。只有当管理措施与社会文明同步提升,“土狗”才有可能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和谐都市风景线的一部分。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周荣光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7/151025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