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长沙理工大学)
7月2日20时28分许,一货物列车在金华市境内沪昆线东孝站停车不及,侵入下行正线,致使K1373次客车机车脱线,停滞约3小时。期间,空调关停,车厢闷热、通风不畅,一男性旅客擅自取下消防安全锤试图砸开车窗,工作人员劝阻未果,导致一块车窗玻璃被砸破。经紧急处置,列车于23时27分恢复运行,在金华站停靠时,铁路公安对砸窗男子进行了批评教育,工作人员对破损车窗进行了修复。(7月5日 央视新闻)
该事件发生后引发广泛关注,围绕“破窗”行为的争议持续升温,一度陷入孰是孰非的激辩之中。一方是对求生本能的理解,一方是基于专业分析和制度规范的理性考量,双方看似对立,实则可达成“以人为本”的安全共识。比起争辩,倒不如将共识转化成防患未然的行动,从而避免“破窗求生”这类极端情境再次发生。
“破窗”行为虽属不当,却乃情急之下的无奈之举,既已依法依规处理,恶意指责当休矣。诚然,在火车上“破窗”的行为是明令禁止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但具体情境的复杂性也会纳入执法考量。当天金华市最高气温达37.9℃,虽事发夜晚,但车厢人流密集、空气流通差,闷热难耐,确有乘客出现头晕不适等症状。“破窗”是出于求生本能的自救行为,事后,铁路公安对该男子进行了批评教育,既让当事人明晰行为失当、强化了法律意识,也彰显了柔性执法的温度。
从事件经过来看,铁路部门在事发后并非毫无作为,无端批判当止矣。事发后,广铁长沙客运段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工作人员全面巡查车厢,迅速打开80余处气窗通风降温,紧急调配八宝粥、矿泉水等物资,妥善安置身体不适的乘客,联动医院及时开通医疗通道。而对“破窗”行为的劝阻,绝非僵化冷漠,而是基于安全评估的理性考量。事发路段无站台、车门离地超1.5米、夜间无照明,贸然开门存在旅客坠车风险。且经持续监测环境与旅客状况,综合研判未达必须破窗的紧急程度,故对“破窗”行为进行制止。对此,应予以宽容和理解。
与其继续争吵,不如达成共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铁路部门相关应急预案。此次事件也暴露出铁路部门存在突发情况应对效率不高、与乘客沟通不到位等问题,对此,在列车设备配备上,可考虑配备更多便携式通风设备,以便在空调故障等情况下迅速改善车厢内环境;在乘客沟通体系上,要从“管控思维”转向“服务思维”,加强乘务人员的应急培训,提升其应急处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当遇突发状况时,要负责及时、清晰地同乘客解释沟通,有效解决问题,安抚好乘客情绪。此外,还要通过预演极端场景、完善应急预案不断优化应急措施,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对乘客而言,也需增强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当遇突发情况时,要保持冷静,相信列车工作人员的专业处置能力,积极配合有关安排。平常可以加强公共安全知识的学习,了解在密闭交通工具中遇到突发状况时的正确应对方法,避免因无知或冲动而做出危险行为。
K1373次列车的“破窗”声,既是高温困境中的求生呐喊,也是对公共服务精细化的时代叩问。比起争辩,更需要反思和改进,倒不如转“辩”为变,推动铁路部门应急管理机制更新和完善,防患未然,让每一次出行都能在安全与尊严中抵达终点。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杨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