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驱赶声在快餐店响起,谁来为老人的“清凉需求”买单?

来源:红网 作者:李诗盈 编辑:刘经纶 2025-07-07 11:13:36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李诗盈(云南财经大学)

7月5日,在江西吉安新干县一家华莱士门店里拍摄的视频引起热议。画面里,十余位老人占据餐桌长时间闲聊,脚边堆着茶杯与蒲扇,桌上却空无一物。店员循环播放的“这里不是老年活动中心”提示声,与空调嗡鸣交织成特殊的背景音。最终,在镇政府工作人员两次到场劝说后,老人们才陆续离开。这场看似普通的商家与“非消费者”纠纷,撕开了老龄化社会下公共资源分配失衡的一道口子。(7月6日 极目新闻)

商家的无奈,具象化为店员的控诉:“老人们脱鞋躺沙发,顾客见状直接离开。”当非消费群体占据有限座位,直接影响翻台率与营收,商家用喇叭驱赶实属无奈。但循环播放的“要聊天去外面聊”,像一道无形的玻璃墙,既阻隔了38℃高温下的热浪,也割裂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共情。

商业空间作为市场主体,维护经营秩序天经地义,可其公共场所的属性,又决定了它不应是纯粹的交易场域。当老人将此处视为唯一避暑港湾时,简单的“驱离”二字,便显得格外刺耳。

事件背后,藏着更深层的城市治理命题。金川镇政府工作人员坦言:“老人们走到店内就想休息,因为社区活动中心太远。”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可多数城市公共空间仍停留在“有而无用”的阶段。某市调研显示,76%的社区活动中心因设施陈旧、位置偏远沦为“摆设”。

反观上海、北京等地加快适老化改造步伐,明确要求社区活动中心将夏季开放时间延长,并增设纳凉专区。这鲜明对比,印证了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位。当商业空间被迫承担公共职能,本质上是城市规划对“银发浪潮”准备不足的集中暴露。

化解矛盾,需要超越非此即彼的思维。政府层面,应构建“15分钟纳凉圈”:如嘉兴试点将老城区边角地改造成微空间纳凉点,配备防暑药品与直饮水;杭州推行“清凉驿站”计划,整合图书馆、党群服务中心资源,设置老年专属休息区。

商家端可探索“柔性管理”:南京某咖啡店划定“晨间纳凉时段”,允许老人消费满10元即可使用空调区,既保障经营,又传递温度。更根本的是建立“公共服务成本分摊机制”——参考北京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对主动设置老年休息区的商户给予税收减免,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良性互动。

当华莱士的冷气不再成为稀缺资源,当每个社区都有老人能体面避暑的角落,或许才是对“清凉权”最深刻的诠释——那不仅是空调外机吹出的冷风,更是一个社会对待最脆弱群体的态度与温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诗盈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8/1510393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