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晴晴(云南财经大学)
近日,重庆电视台《天天630》报道了一起大学生追讨被拖欠的家教费案例。一位21岁的女大学生小郑,在暑假里为家长陈某女儿上了17次课程,加起来41小时。本应收到的4100元家教费,一年都没进账,对方电话停机了,上门才知人去屋空。事件一经曝光后,网友们纷纷“人肉”出家长信息,借支付宝转1分钱留言恶语相向,引发舆论持续震荡。(7月3日 极目新闻)
这起数目不大的民间债务矛盾,怎么会迅速转变为全民情绪卷入的网络事件?女大学生讨回欠款难、网友正义把控失准、法律执行不够有力,这背后的诸多症结,暗示出一个社会在“道义驱动”与“法治约束”之间的拉扯。
在大部分人眼里,4100块或许称不上是一大笔钱,但对于依靠兼职打工,减轻家庭负担的小郑来说,却是汗水辛劳换来的报酬。和很多在校大学生一样,小郑选择在暑假期间做家教,不是要“体验生活”,而是想真正地挑起家庭重担,用赚到的钱完成学业。她心里期待的,是一份平等、尊重和诚信,但是现实非常残酷。付出了劳动,却迟迟拿不到相应报酬,对方甚至耍起“消失不见”的手段,既不站出来解释,也不赔礼道歉。遇到这样的事情,小郑不仅蒙受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心理上被蒙骗,道德上被背弃。社会要为这类劳动者给予更多制度上的呵护,别让善良、守信的群体长期陷入维权的纠纷。
小郑的遭遇让人警醒,正义的诉求一旦脱离法治的轨道,极易步入极端境地。事件开始扩散后,有网友借助手机号关联上的支付宝账号,对陈某实施“转账式围攻”,以1分钱转账加恶意辱骂留言,还鼓动旁人跟着仿效。这种做法从情感上来说,好像挺解气,但是越过了法律的红线。
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民法典》相关的条款,这类行为很有可能已经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甚至接近骚扰与侮辱的违法边界。一场原本为“受害者”发声的民愤,轻易就变成了网络暴力,最终把大众对整个事件的关注点,从为女大学生维权,变成了舆论失控的负面反噬。尤其是在短视频等社交平台成为主战场的当下,网民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并且通过网络扩散不断放大。但是别忘了,每一个被曝光的对象,哪怕是所谓的“失信人”,依旧拥有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
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本应扛起主导重任的基层治理机制,在处理这样事情的时候掉链子。当小郑多次尝试联系雇主无果后,最终选择用媒体曝光的方式处理问题。警方的回复“无强制力,只能协商”,这事实上又把维权的压力转嫁到当事人身上。一笔金额不大的家教欠费,既没办法迅速调解成功,也没办法有效执行下去。在维权成本越来越贵的当下,个人几乎只能到网上表达负面情绪。
不要指望每一次都得依靠“网络曝光”伸张正义,也不能把“媒体介入”当成弱者维权的唯一依靠。这说明制度是不够完善的,针对这类“小额劳动纠纷”,需要建立更迅速有效的处理机制。可以在高校开通法律援助渠道,也可以在社区基层引入快速仲裁机制,让“找不到人”“打不通电话”不再成为老赖的挡箭牌。小郑的遭遇,实际上也是无数普通劳动者维权困难的缩影。从打工者追讨工资、到主播佣金被克扣、再到家政服务人员酬劳被拖欠,诚信缺失、权益无法维护的结构性问题屡见不鲜,这并非仅仅是个别的道德问题,更是法律执行成效、社会信任体系与个体保护机制三方面都存在缺陷。
回顾这起事件,公众可以从中汲取三点反思:一是维权需依靠正规的渠道,情绪无法替代既定程序;二是信息传播应不逾越法律边界,切勿打着正义的旗号进行侵权活动;三是社会需优化基层治理以及个体权益保护,不能让失信者躲过惩处,也不能让维权者久拖无果。小郑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提醒我们,诚实劳动是值得被敬重的,权益保障不能以“情绪发酵”作为兜底手段。正义不该借助“网暴”点燃,而应依靠制度护航。借助舆论的放大,可以监督不公平的遭遇,但是也需要按规矩办事。
我们渴求一个让每份劳动都被看见、每笔报酬都得以落实、守信者不伤心的社会,这并非只是女大学生的呼喊,更是这个时代的基本道德底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孙晴晴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