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近日,来自重庆的邓女士向记者表示,自己在位于重庆铜梁区的一家药店购买三黄片(葵花),店员告知售价为18元一盒,结账时,邓女士掏出医保卡准备付款,收银员见状提醒她,刷医保个人账户比付现金贵,需要支付26元。(7月7日《工人日报》)
参保人用医保卡购买同一款药品,却比现金支付高出整整8元——一种难以言喻的荒谬感如针刺般扎入每个参保人内心。这并非孤例,医保定点药店中“刷医保贵”现象的悄然蔓延,正似钝刀割肉般侵蚀着医保制度的公信力与参保人的切身利益。
医保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其本质属性与现金并无二致,都是参保人辛苦积累的血汗钱。然而,一些定点药店却在“医保”二字上动起歪脑筋,利用参保人对个人账户资金使用的心理误区——“不用即浪费”,悄然筑起一道虚高的价格门槛。这已超出单纯市场行为范畴,实为一种隐蔽的价格欺诈与系统性的套利行为。医保资金是守护百姓健康的“救命钱”,每一分都凝聚着社会共济的庄严承诺。药店这种以“刷医保”为名行涨价之实的伎俩,无异于将制度善意当作可钻营的漏洞。
更深层次审视,这一乱象暴露的是对医保定点机构价格行为监管的滞后与乏力。目前对定点药店药品定价的约束机制,相较其作为重要医保服务终端的地位而言,仍显得粗疏而模糊。药店敢于对“医保卡”与“现金”区别标价,恰是监管未能及时织密制度之网、未能严格挥下惩戒之锤的尴尬映照。长此以往,参保人面对“刷医保价高”的困境,将深陷“用则肉痛、不用则不甘”的两难泥沼,这无疑会打击合理使用医保卡的积极性。
“医保卡买药贵”之病,亟需制度良方精准施治。当务之急,是彻底破除“刷医保即可溢价”的畸形逻辑,以刚性规则明令禁止医保结算药品价格高于现金支付价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药同价”。同时,监管必须亮出利剑:医保部门需强化对定点药店价格的常态化监测与突击检查,对价格欺诈行为实施“零容忍”,将屡教不改者坚决清退出定点行列。
医保基金是守护生命健康的“救命钱”,绝非肆意割取的“唐僧肉”。唯有以严密的制度藩篱与雷霆的监管手腕,才能遏止“同药不同价”的歪风,让每一笔医保资金的流动都经得起阳光审视。当医保卡在药店使用时不再被“特殊对待”,当参保人无需在“吃亏”与“浪费”间踌躇两难,这张承载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卡片,才能真正回归保障民生的温暖本色。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