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龙
“刚开始说好工资每小时22元,结果一到工厂,立马说每小时只给13元。我说我不想干了,中介直接扣下了我的身份证。”前不久,来自广西南宁的准大学生陈洋打暑期工时遭遇了这样一幕。涉世未深的他顿时慌了神,只得向家人求助。在家人轮番向中介“讨说法”后,身份证才重新回到陈洋手里。陈洋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随着今年暑期来临,很多高中毕业生秉持着积累社会经验、赚点零花钱的想法,涌入暑期劳务市场。然而有不少人却掉入了求职陷阱。(7月5日《法治日报》)
每年盛夏,学生们带着对经济独立的渴望涌入劳务市场,却往往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软柿子”。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还未学会职场生存的法则,就先尝到了被欺骗的苦涩。当中介利用虚假薪资诱骗他们远离家乡,当身份证成为限制人身自由的筹码,当法律意识淡薄的少年面对威胁手足无措,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不幸遭遇,更是整个社会对年轻劳动者保护机制的缺失。
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黑中介,深谙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维权意识薄弱的弱点。他们用看似诱人的薪资作诱饵,用扣押证件的手段作要挟,将本该是社会实践的暑期工,变成了任人宰割的“廉价劳动力”。更令人痛心的是,许多孩子在遭遇不公时选择默默忍受,或是因为害怕不敢声张,或是因为缺乏途径不知如何维权,这种沉默无形中助长了不良中介的嚣张气焰。
问题的症结,在于现有监管体系的滞后与疏漏。暑期工群体的特殊性,使得他们游离在传统劳动保障体系的边缘。暑假工难以适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全面保护;而针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又存在职责不清、惩处力度不足等问题。当违法成本远低于违法收益,当维权之路布满荆棘,黑中介自然有恃无恐,将黑手一次次伸向年轻的求职者。
这种现象伤害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在年轻一代心中埋下对社会的不信任。当本该充满希望的暑期实践,变成了充斥着欺骗与压迫的噩梦,当年轻人的第一份职场体验满是伤痕,他们对社会规则的信心也在悄然崩塌。这种信任危机一旦形成,修复起来需要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
守护暑期工的权益,需要的不仅是个案的解决,更是制度层面的反思与革新。或许可以尝试建立专门针对学生工的权益保障机制,简化维权流程,降低维权门槛;或许可以加强对劳务中介的日常监管,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让违法者无处遁形。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年轻劳动者的共识,让每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都能在阳光下体面劳动,在尊严中收获成长。毕竟,一个社会对待年轻劳动者的态度,折射出的正是这个社会的文明高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许海龙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