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人工操控的“零差评”:谁来守卫消费者的知情权?

来源:红网 作者:张鑫 编辑:汪敏星 2025-07-07 21:11:32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张鑫(湖南大学)

据央视财经报道,近年来,网络水军手段升级,活动更隐蔽!记者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上搜索“刷单”“控评”“水军”等关键词,各大平台均出现了明确的提醒和警告。为了躲避网络平台监管,网络水军机构使用“S蛋”“鱼塘”等某些特定的暗语,在小红书上大量招募水军,发布刷单接单的帖子,与网络刷手们用暗语联络。

网络水军机构为躲避平台监管,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黑话体系”。“S蛋”“鱼塘”这些看似无意义的词汇,实则是他们招募水军、组织刷单的秘密信号。刷手们按照中介提供的图片与文案,在商品“收货”后发布诱导性虚假好评。中介负责招人,专职编辑规划发帖内容,刷手们只需在评论区配合表演,便能轻松操控消费者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而消费者在浏览商品评价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信任这些“好评如潮”的反馈,将其作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殊不知,这些看似真实的评价背后,是水军们精心设计的“剧本”。

虚假好评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当消费者被水军营造的虚假好评所误导,购买到质量低劣、名不副实的商品时,不仅浪费了金钱,还可能因商品无法正常使用而产生额外的支出。此外,面对海量的商品信息和参差不齐的评价,消费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筛选和判断。而网络水军制造的虚假评价无疑让消费者的筛选过程变得更加艰难。这种在无效选择中的反复消耗,不仅降低了消费效率,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水军的隐蔽升级也是侵蚀信任根基的慢性毒药。当虚假信息泛滥成灾,劣质商家凭借水军操控轻松获得流量与销量,而诚信经营者却因不愿或无力参与这场“刷量竞赛”而逐渐被淹没。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效应因此加剧,公平竞争的基石摇摇欲坠。消费者反复受骗后,对任何线上评价都将本能地质疑。这种信任危机,最终也将反噬平台自身。毕竟平台一旦丧失了公信力,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

尽管各大网络平台都出台了相关规定,对刷单、控评等行为进行打击,但在实际监管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局限性。一方面,网络水军的手段不断升级,使用暗语、虚拟身份等方式躲避监管,增加了平台识别和查处的难度;另一方面,平台面临着巨大的用户数量和海量的信息,监管资源有限,难以做到对每一条评价进行细致审核。

目前,针对网络水军的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对于水军行为的界定、处罚标准等方面,还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一些消费者在发现自己遭遇虚假评价后,由于维权成本高、过程繁琐等原因,选择放弃维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网络水军的嚣张气焰。

面对水军“魔高一丈”的进化,平台与监管部门必须构筑更坚固、更智慧的防线。平台方必须从关键词的简单围堵,转向对复杂行为模式与隐蔽互动网络的深度识别。同时,对主动使用暗语招募、参与刷单的账号实施更严厉的处罚,显著提高其违规成本。针对“中介”“编辑”这些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执法部门需穿透层层伪装,溯源打击组织者,彻底摧毁其运营能力。而对情节严重、涉及欺诈金额巨大的机构团伙,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强大威慑。此外,应积极借鉴相关经验,探索设立专门针对网络虚假宣传的民事赔偿机制,降低消费者维权门槛。当消费者因信赖被操控的评价而遭受损失时,能够依法向背后的商家及水军组织者索赔,让作恶者真正付出代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鑫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1/99/1510722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