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悲欢在剧本中上演,谁还会选择相信真相?

来源:红网 作者:汤艳君 编辑:汪敏星 2025-08-19 17:02:15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汤艳君(中国传媒大学)

8月2日,一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段17分钟的家庭监控视频。视频显示,一名男子因为侄子吃掉了一个鸡蛋而持续抱怨,妻子情绪崩溃,掀翻碗筷并尖叫“都别吃了”。随后,女子回到广东老家,通过直播讲述了自己远嫁四川、婚礼尚未举行等生活背景。相关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事件发酵后,女子一度出现轻生行为,并被诊断为抑郁症。男子事后发文道歉,但舆论再次将事件推向高潮。

整件事情既荒诞又现实——荒诞在于仅仅一个鸡蛋引发了一场家庭风波,现实在于生活中类似的鸡毛蒜皮的矛盾在不断上演。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人对事件的真伪提出质疑,怀疑其是否为摆拍。

质疑的背后,是近年来“剧本式新闻”和其他虚假新闻频繁登上热搜的现实:从“丈夫被裁偷送外卖妻子落泪支持”,到“八个瑞士卷怎么分”,再到如今的“四女子三小孩同吃一碗面”,一次次反转让公众的同理心被消耗,于是,当新事件发生时,人们下意识怀疑它会不会又是精心安排的一出好戏。

这种现象,学界和传媒业内已有一个形象的概念来概括——“新黄色新闻”。与上世纪早期“黄色新闻”依靠夸大、猎奇吸引眼球类似,“新黄色新闻”则借助短视频与社交媒体平台传播,以家庭矛盾、婚姻冲突、性别对立等敏感议题为核心,制造出戏剧化的“冲突场景”。 短视频平台的推荐机制进一步推波助澜:争议越大、互动越多,视频就能获得更高的流量,形成“流量——争议——再流量”的循环。与此同时,部分媒体在流量焦虑下,未经核实便转发,使这类内容披上“新闻事件”的外衣。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真假难辨,但因冲突足够吸引眼球,往往选择先围观再说。平台的算法与媒体的跟进共同作用,让这类内容得以迅速扩散,占据公众视野。

然而,问题并不仅止于“真假难辨”。如果事件确为真实,当事人的困境与痛苦很容易被当作“演技”对待;若其确为摆拍,社会信任则在一次次“剧情反转”中被侵蚀。家庭矛盾、性别关系等公共议题被消费成八卦谈资,舆论逐渐流向冷漠与调侃。长期下去,公众习惯性持怀疑态度,真正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人,反而更难获得回应。

走出“新黄色新闻”带来的信任危机,需要公众、平台与媒体三方面的努力。公众在保持理性怀疑的同时,不应陷入“一概不信”的冷漠。当遇到类似事件时,质疑可以存在,但也应保留一份善意,因为真实困境依然存在,需要理解与支持。平台则应强化内容审核与治理机制,避免以争议和情绪作为推荐依据,而是引导用户关注更有价值的内容。媒体则需坚守核实原则,不因流量牺牲公信力,至少在报道前等待双方的回应。我们不应让剧本式内容消解真实价值,也不该让冷漠成为社会的常态。

当真实事件被怀疑成“剧本”,而虚构剧情又频频披上“新闻”的外衣时,社会信任便面临崩塌。“新黄色新闻”的真正危害不在于制造了几个荒诞的故事,而在于它不断消耗公众的同理心与耐心,让冷笑与怀疑逐渐取代理解与支持。面对这样的局面,公众需要保持理性与善意,平台和媒体需要守住责任与底线。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在虚实交错的舆论场中,重新具备回应真实的能力。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汤艳君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3/152117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