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丝雨(中国人民大学)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乘坐高铁二等座时因邻座男乘客体型较宽,体重约400斤,导致自己难以正常就座。这一事件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铁路12306客服回应:如遇类似情况,可及时联系列车工作人员协调换座,但若列车满员或无空座,只能“暂时克服”。
“暂时克服”能克服得了暂时的问题,却克服不了真正的问题。从网友的反馈来看,这次事件并非孤例,有网友就曾分享类似经历:曾因邻座占用空间而被迫抬起扶手;在三人座中间位时,被两侧体型宽大的乘客挤占;甚至邻座占用其座位三分之二空间,完全无法正常乘坐……
公共产品的设计有一个基本原则:至少覆盖90%—95%的使用人群。以高铁座椅为例,设计者通常会参考第5百分位至第95百分位的人体尺寸数据(GBT-10000-1988),以保证绝大多数乘客能正常使用。例如,成年女性臀宽第95百分位值约为382mm,考虑衣物和活动间隙,座宽通常定为450mm左右。这样一来,95%乘客都能适配。
然而,当满足95%的需求时,剩下的5%定然会由于不被满足的需求,产生与多数人的矛盾,当座椅无法容纳体型大的乘客时,最直接的代价并不是由铁路公司承担,而是由邻座乘客付出:被迫挤压空间、舒适度下降,甚至影响乘车体验。“5%的人体差异”变成了“邻座的100%不便”。
解决争议的核心,在于厘清“权利”与“责任”的边界。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如果体型过大可能非个人可控,铁路部门或许应考虑为这些乘客提供宽座位专座或免费升级服务,类似公交车上的母婴专座。
但需要明确的是,表面看上去,二者都是加宽座位,但为体型大的乘客设置专座与设置母婴专座的根本出发点是不同的。
母婴座是“文明”的体现,更与社会的生育友好及未来人口发展密切相关。它们具有明确的社会价值和长远利益,公共资金投入具有正当理由。相比之下,为体型过大的乘客提供同等票价专座或免费升级等补贴,属于典型的“少数群体补贴”。而且少数群体的界定本身可以不断被延伸和放大,一次是体型较大者,再是身高极高者,最后连某些生活习惯特殊者都要被照顾。若社会普遍承担这种成本,原来的“多数人”反而成为真正的“少数”,而特殊补贴需求不断地累积,最终占用的公共资源可能远超过人们初衷。
所以,更理性的做法应建立在责任与权利的对等基础上。体型较大的人有权使用公共交通,但这种权利不应凌驾于邻座乘客的舒适与安全之上。当5%的少数人群行使权利可能直接影响其余95%人群时,他们应主动承担相应责任:购买加宽座位或付费升级座位,正如携带超大行李需付费托运,占用超出标准的公共空间也应支付相应成本。对于因疾病、药物等不可抗力导致的特殊体型,或许可建立医疗证明申请机制,由铁路部门从预算中支出部分费用,既体现人文关怀,又避免公共资源被过度浪费。
另外,铁路部门在处理类似事件时,应更加积极主动作为:
从服务理念来看,铁路部门长期秉持“统一票价、统一服务”原则,缺乏针对特殊群体的柔性解决方案。如可增加宽体座位选项并分级定价。
从制度设计来看,购票系统在安排特殊位置时,如何要求乘客上报体型等隐私数据,如何界定“体型标准”,如何分配“宽敞座位”都是避无可避的难题。此外,列车满员时的“协商换座”机制也需要乘客配合。如何在不损害多数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少数人的合理需求,从而实现帕累托最优——让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达到最佳平衡是铁路部门必须面对的挑战。
谁为被侵占的空间买单?答案不应只是某一个人,而应是体型大乘客主动支付额外车费、铁路部门精细设计相关制度、其余乘客理解并包容彼此。只有这样,才能让5%和95%在同一车厢里坐得安稳,也让公共空间资源利用真正公平高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熊丝雨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