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德梅(广西师范大学)
8月17日,据央视网报道,近期,二手平台上有商家公开售卖大量二手充电宝。记者在闲鱼、转转、拼多多几家平台上搜索“二手充电宝”,发现仍有卖家在批量销售无3C认证充电宝,一些帖子中明确写着“充电宝来自机场查收”。记者找到两位销售机场二手充电宝的回收企业负责人,却发现这些企业以回收和拆解的名义从机场收购充电宝,但实际并未真正拿去拆解,甚至表示并不担心货源。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群体是这些二手充电宝的主要购买群体。
早在6月26日,中国民航局就发布紧急通告,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其中还包括对拦截下来的充电宝处理方法,机场将对旅客自弃和超过暂存期限的充电宝,做统一销毁或回收处理。
在公共服务层面,“如何保障安全”是永恒的课题。这一快速响应虽然反映民航部门对飞行安全隐患问题的高度重视,但实际效果却事与愿违,本该销毁或回收的充电宝再次流入市场,本该以“安全”为目的的行动却导致“不安全”因素产生,这不禁引起我们深入思考,连销毁和回收处理的流程都无法保证切实落地执行,“政策升级”真的能保障真正“安全”吗?关于“安全”,又该被如何定义?
不可否认,以3C认证作为充电宝上飞机的门槛,能够过滤掉大部分不良商家生产的劣质充电宝,减少安全隐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机场强制只允许有3C认证的充电宝通过安全检查,3C认证是否等同于“安全”?未认证是否又等同于“危险”?如此非黑即白的判断标准,或许还需要更多详细且有力的评估数据进行支撑。
毕竟,在罗马仕充电宝安全隐患事件爆出之前,它也曾作为充电宝行业的“头部品牌”,赢得无数消费者的信赖。当“行业标杆”都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无疑会动摇公众对认证标准的信任。
还有许多网友表示,一些机场只认3C,不看其他国家标准,例如欧盟的CE认证,或是美国的UL、FCC标准。有社交媒体曝光的图片显示,机场安检通道堆放的一筐筐充电宝中,不乏一些成百上千元的国际名牌产品。这些可能已通过国外权威认证的产品,却因缺少国内相关认证被拦截在外,机场机械化地执行“3C标准”检查,似乎也不见得能将风险排除在外,反而多了点形式主义的味道。
另外,更严重的问题是,到底是谁打破了政策的“安全”,私自倒卖充电宝牟利?
据悉,机场对充电宝的处理,包括统一销毁或与相关电池回收企业签订协议,报废后处理进行资源回收。充电宝在暂存、转移、回收等环节将做好相应记录,确保其流向可追溯,防止被私自处理后回流市场。理论上建立的可追溯环节,实际上却还有大量充电宝“神秘消失”,到底谁是幕后黑手?是机场为了赚取“外快”而提供特殊供货渠道?还是某些机场工作人员小恩小惠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失职?抑或是本该拆解充电宝的回收企业利欲熏心,将“废物”变成“商品”?甚至是三方合谋、狼狈为奸?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监管部门给予公众一个严肃交代。
“安全监管”不该只是“纸上谈兵”,更不容许“监守自盗”。即使在机场防爆检查做到极致,如果后续不做好对充电宝的后续处理,那么埋下的隐患将是对公共安全的另一场挑战,所倡导的“安全”行动也不过一场顾头不顾尾的表面功夫。
对于“安全”的定义,或许从来都不是做到绝对的无风险状态,而是走的每一步都不该“掉链子”。正如《元史·张桢传》中所言:“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隐患及不足之处,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才能避免小问题演化成大事故,避免“政策升级”转换为“漏洞升级”。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温德梅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