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鑫(湖南大学)
据重庆广电第1眼报道,近日,一段发生在哈尔滨高铁上的短视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视频中,因儿童持续吵闹,乘客高女士上前与家长沟通,却遭到“你没有孩子就应该理解一下”的回应,事后高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长可能是一时没顾得过来,但高铁是公共场合,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要遵守公共礼仪。
视频显示,该名未成年人不是缺乏自控能力的婴幼儿。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3岁以上的儿童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规则理解能力。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要求在高铁上必须保持静音,但作为公序良俗,在高铁这样的封闭空间里尽可能保持安静也合乎情理,高女士代表的是车厢内大多数渴望安静环境的乘客的共同利益。
相比之下,涉事家长的情绪有些过激。“你没有孩子就应该理解一下”,有些网友认为这种逻辑实际上是在要求他人为自己的失职买单,将本应由家长承担的管教责任转嫁给了社会。但是很多时候,大多数家长并非不想管教孩子,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确实力不从心。孩子不是机器,无法通过按键实现静音。而家长在公众目光的压力下,既要安抚孩子,又要顾及他人感受,双重的压力让人手足无措。
事实上,高铁上儿童吵闹影响乘客休息的事件已经不算新闻了,演化成激烈骂战乃至肢体冲突的也不少。除了个人的素养问题,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使得大量人口进入了公共空间,不同群体之间由于身份、背景以及个人经验的不同存在利益的冲突;另一方面,传统的“熟人社会”规则与现代“陌生人社会”的要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可以依靠情面和关系来协调矛盾,但在陌生人社会中,这一套便不再起作用。
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理性、平和的沟通文化。面对公共空间的异议行为,受影响者有权提出合理诉求,但应当采取礼貌、克制的方式;而被提醒者则应当虚心接受,积极应对,而不是恼羞成怒、反唇相讥。只有双方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促成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回到这起具体事件,高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现出的理性和克制值得肯定。她没有过度指责,而是理解家长可能“一时没顾得过来”,同时坚持强调公共场合需要遵守公共礼仪。这种既坚持原则又保持善意的态度,是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当学习的。
铁路部门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禁声令”,而是更细致的分层管理。比如,可以进一步推广静音车厢,惠及更多线路;培训乘务员掌握基本的儿童行为管理技巧;在购票系统中增加相关选项,让愿意和孩子坐在一起的乘客能够自主选择。这些制度层面的改进,能够从源头上减少冲突的可能。
展望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共文明必将成为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希望通过对高铁童声“静音”问题的探讨,能够推动全社会文明素养的提升,让类似的冲突越来越少,让公共空间成为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文明家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鑫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