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随新
当城市开始“撞脸”,我们的乡愁该往哪儿安放?如今,走在街头,忽然分不清身在何处——“阿那亚”遍地开花,“我在XX很想你”的路牌随风飘荡,“小瑞士”“小冰岛”的招牌晃得人眼花。这些批量生产的“网红地标”,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玩具,乍看新鲜,细品无味。文旅本该是展现地域特色的舞台,如今却成了批量复制的“文化克隆体”,我们记忆里的“一方水土”,正在被千篇一律的网红模板悄悄抹去。
复制粘贴的套路,看似走了捷径,实则丢了根本。抄袭是最懒惰的创意,也是最昂贵的浪费。河南新乡那座被判侵权的仿版阿那亚礼堂,连墙角的弧度都抄得分毫不差,可没了渤海湾的海风,缺了周边美术馆群的气韵,剩下的不过是座没有灵魂的白房子。就像有人调侃道:“不是阿那亚去不起,而是‘分亚’更像道具组。”这种偷懒的模仿,不仅踩了知识产权的红线,更暴露出对本地文化的不自信——难道黄河岸边的牧野文化,比不上复刻来的“孤独感”?文旅开发不是“拿来主义”的游戏,与其花大价钱做别人的影子,不如静下心来打磨自己的灵魂。
这些年,文旅圈的“模仿秀”愈演愈烈。从“小圣托里尼”到“本地lalaland”,从上海徐汇滨江的《无尽影院》到各地跟风的“巨型取景框”,大家好像在进行着一场比赛,证明“我们也有”。可游客心里亮堂着呢:拍过苏州的“小威尼斯”,再看杭州的“小威尼斯”,最后只记得“都像威尼斯”,却忘了苏州的评弹、杭州的龙井等本土文化本该是主角。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去年还排长队的网红墙,今年可能就成了被遗忘的布景板。
真正的文旅魅力,从来藏在“独一份”的气质里。流量时代的最大谎言,就是以为复制能带来同样的成功。阿那亚的动人,不只是礼堂的白,是图书馆与剧场共舞的精神场域;乌镇的出圈,不只是小桥流水,是戏剧节让老宅长出了新故事;山西文旅接住“泼天富贵”,靠的不是仿建“花果山”,而是把应县木塔的榫卯讲活了,让云冈石窟的佛像有了温度。这些成功的文旅IP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是从自己土壤里长出来的,不是从别处挖来硬栽的。可惜很多地方只看到了表象的成功,却忽略了背后的文化逻辑。就像临摹的《蒙娜丽莎》永远画不出她的神秘,复制网红地标也复制不来真正的吸引力。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独一无二的文化DNA。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本就该各有各的精彩。北京的胡同飘着鸽哨,苏州的园林藏着漏窗里的春秋,重庆的梯坎写着山城的倔强,泉州的蟳埔村顶着渔女的花海。这些刻在骨子里的地域密码,才是比任何网红模板都珍贵的宝藏。就像淄博烧烤火的不是烤串本身,是小饼卷一切的烟火气;西安大唐不夜城红的不是灯光秀,是骨子里的盛唐气象。这些活态的文化基因,才是文旅开发最珍贵的原材料。可惜有些地方宁愿花重金打造“盗版威尼斯”,也不愿好好修缮自己的古码头。
文旅不是搭积木,更不能搞“拿来主义”。故宫的文创为什么能火?因为它让老文物讲出了新故事。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为何吸引人?因为它用现代光影复活了盛唐气象。淄博烧烤的走红看似偶然,实则是齐鲁饮食文化的厚积薄发;“村超”“村BA”的爆火看似意外,背后是乡土中国的活力迸发。这些现象告诉我们:真正的文旅吸引力,往往生长在最日常的生活肌理中。那些忙着复制网红地标的城市,不如静下心来问问:我们的老茶馆里藏着什么故事?我们的老手艺里有什么传承?我们的山川湖海有什么别人学不走的气象?把这些弄明白了,何愁没有“流量”?文旅不是快餐业,文化需要文火慢炖。与其追求“一夜爆红”的奇迹,不如像种地一样深耕本土文化——该施肥时施肥,该除草时除草,静待花开。
别让网红地标真成了“文化克隆体”。毕竟,游客要的不是“假装在某地”,而是“这才是某地”。当每座城都活出自己的样子,当每个地标都讲着自己的故事,文旅才能真正从“一时热闹”变成“长久记忆”。这,才是“诗与远方”该有的模样。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邓随新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