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挂科也能保研”,不妨一试

来源:红网 作者:李玉婷 编辑:刘经纶 2025-08-26 14:31:35
时刻新闻
—分享—

Snipaste_2025-08-26_10-58-40.png

□李玉婷(广西大学)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发布的2026年推免研究生工作方案引起关注。方案首次明确:允许必修课不及格不超过一门且经补考或重修通过的学生申请保研,打破了长期以来“挂科即无缘保研”的传统观念。(8月25日 《潇湘晨报》)

“挂科也能保研”这一变化打破了长期以来高校“挂科即无缘保研”的铁律,这不仅是高校的保研政策调整,还体现了高等教育人才评价理念的变化。

这并不是孤例,国内其他高校也有类似规定。西安交通大学2025年推免细则也规定,必修课程经一次补考或重修后及格的课程门数不超过一门,仍具保研资格;上海交通大学也允许一门次课程有不及格记录,但要求必须在前三学年已重修通过。这些高校推免的政策松动,体现了高校正在从绝对化的“一票否决”向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转变,容错率更高。

传统“挂科即无缘保研”政策的背后,是一种完美主义评价观。虽然保研竞争激烈,只有更严格评价体系才能挑选出最优秀的学生。但传统的“挂科即无缘保研”观念是否忽视了人才成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有可能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出现某门课程学习困难。或是对新领域知识的不适应,或是个人兴趣与课程要求的暂时错位,亦或是因参与有价值的创新实践活动而暂时影响了某门课的学习。一概拒之门外,是否会过于苛责?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容错”并非降低标准,而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细读各校政策可见,尽管允许保研学生个别课程不及格记录,但对整体学业水平的要求依然严格。南京农业大学要求申请者GPA不低于3.0,英语能力也有明确门槛;各学院还设有具体学术要求,如经济管理学院规定必须修满指定的学术研究类课程组全部学分。同时,综合考核多采用“学习成绩+综合能力”的评价模式,如南京农业大学资环学院采用“学习成绩占70%,综合能力加分占30%”的评价方式。这种多元评价体系既看重学业成绩,又关注创新能力、科研潜质等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潜力。

当然,保研政策放宽也引发了一些担忧:这是否会降低推免生整体质量?是否会导致学生放松平时学习,产生一种“无畏挂科”的心理?这些担忧固然有理,但细察政策设计可以发现,门槛依然存在,要求并未降低。允许一门课补考通过后申请,不等于轻易获得推免资格,学生仍需在综合评价中表现优异。

从国际视野看,一流大学普遍采取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一些常春藤院校允许学生在成绩不理想时撤销课程记录,或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术潜力。这种弹性化管理并没有降低教育质量,还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境。那我国高校“挂科也能保研”是不是也可以一试呢?“挂科也能保研”不妨一试,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容错空间,为保研而努力的学生不再用为曾经一门学科意外挂科而心灰意冷。“挂科也能保研”并不是降低保研标准,而是一种更加多元、包容的人才评价体系,这让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筛选工具,而是让教育成为助力成长的培育沃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玉婷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0/1522828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