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缺乏现实感的评论,易堕落为无稽之谈|青椒训练营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汪敏星 2025-08-26 11:46:11
时刻新闻
—分享—

462fd2311142a3a90d1b6e0cad5e463.jpg

红网青椒训练营导师、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王言虎。

今天想谈谈评论写作的现实感问题。

新闻评论写作抛开逻辑、语言、论证方式等技术问题,归根结底比拼的是认知。评论员认知到哪里,评论的视角与深度就能到哪里。视角与认知又从哪里来?一是理论知识,二是经验知识。这个“经验知识”,连接的就是现实感。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一提到用人单位限定985、211毕业生,马上就有人说这涉嫌就业歧视,违法了,应该坚决反对、纠偏。从就业公平维度讲,这么做当然没问题。但是,如果你是企业老板,你会怎么选?

将求职者限定在985、211,其实是降低筛选成本,借助应试教育证明了自己的人,在概率上,就是比非985、211毕业生靠谱。既然企业没法在选人阶段确定求职者的实际能力,那名校身份就是一个实用的评判标准。

第二个,说说校园霸凌。谈及惩治校园霸凌,很多人就会拿各种制度、法律、理念往上套,在这个话题上,宣扬以暴制暴注定不正确的。但是,后者却往往能收到奇效。因为,恰恰是制度、法律不管用、没激活,大家才去这么干。一个劲儿地谈理念、谈规则,温良恭俭让,很可能滑向乡愿。乡愿,德之贼也,是靠不住的。

举这两个例子,不是给一些社会现象合理化,也不意味着认同他们的做法,而是想说,看待任何一个评论选题,都不能流于表象,空谈理论。现实具有巨大的张力,矛盾与冲突是常态,理念、概念、愿景这些大词,无法概括一切。缺乏现实感的评论,很容易堕落为无稽之谈。

雷蒙·阿隆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中总结道,学者们对于公共议题的贡献有三种方式,一是以技术批判建言献策;二是道德批判,以应然反对实然;三是意识形态或历史批判。“以应然反对实然”,其实正是我所谓的“缺乏现实感”。

评论员与学者的使命是相通的,我们在月旦时事、臧否人物时,应尽力避免想当然的道德批判。陈寅恪说“了解之同情”,文学批评也讲究知人论世。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创作者要学会进入每个人、每个场景的独特语境进行评论。

那么,现实感从哪里来?

一是多渠道的信息获取能力。正如阿玛蒂亚·森曾所说:考察一个人的判断力,主要考察他信息来源的多样性。阅读,聊天,实践,都是重要的信息获取方式。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任何可以触摸到的东西都是丰盈我们认知的粮草与武器。

二是对现实的共情能力。应该建立一种看问题的自觉:任何事情都远非表面上呈现出来的那么简单。能够从外部世界看到的都不值一提。我们应该学会用一种穿透式视角,透过表象看本质,聊原点,聊共性,聊结构,甚至聊哲学。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走过这三个阶段,评论的境界就打通了。

往深层次说,我们新闻评论的一切方法,背后都有某种思想资源的依凭,它们没有什么是非对错、高低上下之分。每一种思想资源,对应一种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充分了解这个世界的混沌与复杂,就能最大限度地逼近真理。

相关链接:节制,是评论写作者最大的美德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0/152283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