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制,是评论写作者最大的美德|青椒训练营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汪敏星 2025-08-19 17:28:2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8月18日红网青椒训练营(2025年第一期)每一组11位学员们进行了评论写作实践,他们的作品涉及假院士、高校非升即走、浪浪山的小妖怪等热点话题,经过训练营导师的点评、学员的修改、评论编辑的精选,红网“红辣椒评论”栏目刊发了《假院士遇上真招商,33亿文化项目何以“空转”?》(李佳灵,上海交通大学)等6篇评论作品。

微信图片_20250819161233.jpg

红网青椒训练营(2025年第一期)导师、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王言虎。

本组导师、新京报评论部副主编王言虎老师进行了精彩点评,并集中围绕“评论写作应该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这一角度分享了点评心得。

评论写作要应该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

审阅了几位同学的稿件,发现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明明几句话或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儿,偏要过度着墨,大加渲染,最终让文字显得十分拖沓、繁缛。倒不是同学们没有简洁行文的能力,而是他们似乎相信,只有字数更多、意思更丰富,道理才能说得更清楚,文章才会显得更高级。这显然是一种误区。

文字,永远是越简洁越好。茨威格写书的一大乐趣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删掉多余的句子与段落。他有严格的原则:宁肯在形式上紧凑些,但也不要多余的内容。鲁迅先生也有个建议,“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你看,简约而不复杂,这是大文豪的共识。

所以,在评论写作中,我建议写作者应该秉持一个奥卡姆剃刀原则,即,若无必要,勿增内容。只要文章表达做到了严谨、完整、准确,就没必要过度修饰。我有时候回头看自己写过的文字,发现当时一些想删而又最终没舍得删的内容,完全没有必要留下。尤其一些语气词,譬如“但、而、其、这”之类的连缀词,实在是多余的。

中国历史上,有两部作品,我认为是代表了写作方法的巅峰。一部是《文心雕龙》,一部是《诗品》。《文心雕龙》里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直观呈现大自然的真和美,远胜一切花里花哨的矫饰。《诗品》里也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简单的语言,没有装饰的语言,才能最大限度地逼近世界的真相。哲学家言,我们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们世界的界限。抹上滤镜的语言,呈现的也一定是一个混乱的世界。

不妨再发挥一下。人类所有的工作其实都是删繁就简。譬如我们看编程代码的发明也是如此。编程的本质是逻辑语言:用代码描述硬件。最初的计算机语言开发者,从版图开始逐层抽象,不断得到原理图、逻辑模块,最后就是代码语言。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看到,一串小小的代码,能够撬动多大的世界了。这正是删繁就简所创造的世界。当然,这个过程也必然伴随着归纳与演绎,从这个角度来说,它跟评论写作又何其相似!

删繁就简是一种能力,可能需要慢慢培养,但建立这种写作思维并不难。学生写作者不妨从现在开始就对此多些致意,通过反复地写作与删改,逐步养成“断舍离”的习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节制,是评论写作者最大的美德。

8月18日青椒训练营作品精选:

假院士遇上真招商,33亿文化项目何以“空转”?

高校取消“非升即走”并不等于取消竞争

《浪浪山的小妖怪》治愈童话or现实寓言?

“十二点之后不算上春晚”,要听人民群众怎么说

“走播”主播用剧本卖假玉,这类骗术为何总能得逞?

“漂亮可以天天休息”,谁在放任招聘骚扰与歧视

来源:红网

作者:王言虎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53/1521172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