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平
近日,一名声称拥有多个“联合国外交官”头衔、名叫房文军的男子频频公开现身商业活动,引发舆论关注。经澎湃新闻多方查证,房文军对外声称拥有的“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中心(UNIPC)高级专员”“联合国国际维和基金(UNIDPDF)主席”“联合国特区经济发展委员会荣誉主席”“联合国国际人权理事会大使外交官”等身份均系伪造。
“假大使”之类并非个例。近来假院士、假教授、假参事、假传人、真假难辨的名人后代等纷纷被撕下伪装,现出原形。在法治昌明的今天,“假大使”们仍有活跃的舞台,折射出部分社会群体对特殊身份者的盲目追捧,以及对权威符号的过度迷信。
“假大使”活跃多时未露馅,与他们的“人设包装”利用了国际组织在公众认知中的信息差有关。例如,房文军声称来自“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中心”,但实际上,国际刑警组织虽与联合国有合作,却并无隶属关系。这类专业性较强的国际机构与制度知识,成为骗子肆意编造的模糊地带。通过将“联合国”与“国际刑警”混搭,虚构出听起来权威的机构名称,骗子正好击中了公众对国际组织架构不熟悉的软肋,以此堆砌虚假头衔、骗取信任与合作机会。
此类骗局屡屡得逞,离不开一些商业机构的“共谋”。有些企业热衷邀请特殊身份的嘉宾站台为其品牌镀金。为何特殊嘉宾站台好使?因为社会依然存在名人以及权威崇拜。如果被邀请对象名副其实倒也无可厚非。但邀请的权威若是假的,就有欺骗公众的嫌疑了。
其实骗子伪造身份的手段并不高明,稍做判断或查询就能识别其庐山真面目。但这些商业机构却往往疏于核实。疏于审核的原因要么源于轻信,要么觉得无所谓。可能对他们而言,重点在于有人以“权威形象”登场站台,站台人的身份真假反而次要。尤其在无法邀请到真专家的情况下,假权威的出现正好迎合了某些单位希望有权威人士站台的需要。假权威与企业的需求在此形成合流:骗子获取报酬与虚假影响力,企业赢得短暂关注与表面上的“国际认可”。双方在利益驱动下,共同导演出一幕幕荒诞剧。
在信息日益透明的时代,假冒身份者终将被拆穿。但只要身份崇拜的土壤仍在、盲目追求权威符号的心理尚未根除,“假大使”“假专家”们就仍会获得登场的机会。唯有增强公众辨析能力、强化机构审核责任,才能真正拆掉这些“国际戏精”的舞台。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陆平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