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德梅(广西师范大学)
正值暑期旅游旺季,各大热门打卡点的排队拍照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一些景区如江西婺源篁岭景区、江西南昌八一广场、山东烟台蓬莱区长岛大黑山岛龙爪山公园等,都上线了限时拍照措施,这一举措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许多网友都表示支持,值得推广。
景区设置限时拍照的措施,初衷和本质都是好的,值得赞扬。对于许多游客而言,游玩景区,“出片”是核心目的之一,他们想在景点留下具有纪念意义的“打卡照”,以供分享和珍藏。一般来说,热门拍照点位也属于最佳的风景观赏位,从日出到日落,最佳的观景拍照时间点可能只有几个小时。在这个黄金时间段,与众多游客相比,少量的拍照点位必然供不应求,具有稀缺性。限时拍照一定程度上能缓解了现场拥堵,维持秩序。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这涉及到更深层次的,关于个人利益及社会稀缺资源分配的问题。
例如某些游客因个人私欲,破坏已经定下排队限时拍照的规矩,这时,则可能与其他游客产生利益纠纷。
在微博平台上,有网友发布了一段个人经历,其朋友在一个热门的拍照景区排队拍照,旁边立了牌子写着“拍照限时3分钟”。但前一个人已经拍了二十多分钟,景区的工作人员也只是象征性地制止。朋友上前制止后反而遭到后边排队的人吐槽,后者表示自己本来也打算拍这样长时间的,这么一闹反而不好意思了。
此次纠纷,源于少量景区观赏资源在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多方利益冲突。
超时拍照的游客本身怀有侥幸心理,如果没人制止,那他将毫不费力获得“特权”,分配到比别人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多利益。
对于做出制止行为的当事人来说,前面超时拍照的游客使其等待时间延长,直接导致资源分配不公,其利益受到直接损害。
对于后方排队游客,长时间的等待已经耐心耗尽,希望后续拍照花费更多时间,尽可能争取到更多资源,以满足对长时间付出的“补偿”心理。
对于景区工作人员而言,此次资源分配与他无关。看管限时拍照是他的工作职责,景区工作人员“管与不管”对其个人绩效并无直接关联,无实质的利益影响,不如直接避免纠纷,以求工作顺畅。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景区官方缺少对应的管理机制,既未对主动管理的行为给予充分认可,也没能为合理范围内的执行争议提供制度保障,这在客观上削弱了一线人员的管理积极性。
热门景点作为一种每位游客都可享受的社会公共资源,同时兼具稀缺性,在资源分配环节或许存在一定的资源竞争。经济学家曼昆指出,正是因为稀缺的客观存在,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因此,任何社会都必须建立一套分配规则来管理和疏导竞争,决定“谁得到什么”,从而将竞争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来维持系统稳定。这时,排队的确是一种有效资源分配的方式。
但是,规则实施过程环环相扣,游客按照规则有序排队,景区工作人员按职监督,本可以形成良性循环。然而,当有人开始破坏分配规则,当监督者“视而不见”,那么“3分钟规则”将形同虚设。如果每个人因“自利”追求产生动机,因动机再引发行动。当不同个体存在利益矛盾时,那么产生纠纷也是必然。
因而,这场关于资源如何分配的命题,在于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景区不仅要维持秩序,还要保障游客在景区稀缺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性。所以,对于限时拍照,不能只考虑限时,还要考虑在实施过程可能因利益冲突产生的诸多情况。真正保证资源分配的公平,才能在保持秩序的前提下保证游客的游玩体验。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温德梅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