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低俗擦边岂能成为营销“流量密码”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2025-08-27 17:57:49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深圳欢乐谷因一场女团cosplay表演被推上舆论风口。视频中,演员身着制服与吊带袜,其舞蹈动作与表情被指“低俗”,引发公众对游乐场所演出内容的质疑。园区随后叫停表演并表示将“优化调整”。该事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以艳俗擦边为噱头的营销手段,正屡屡被商家奉为“流量密码”。

从椰树的广告,到“嫂子揉面”的伦理解构——低俗营销仿佛成了一些企业眼中低成本、高回报的捷径。它们往往打着“创意”“年轻化”“突破传统”的旗号,实则游走在公序良俗与法律边缘,利用人性弱点博取关注。

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营销手段正在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有团队专门研究“伦理擦边话术大全”,批量生产类似内容;有机构总结出“翻车三部曲”:打擦边球上热搜—道歉—低成本引流;甚至有企业将这类营销方式纳入标准化操作流程,将其制度化和常态化。

这类营销之所以频发,其背后有一套扭曲的“生存逻辑”:首先是流量焦虑下的路径依赖。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企业面临巨大的流量压力,感官刺激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最快吸引眼球的方式;其次,便是监管滞后与界定模糊,使得“擦边”行为常能逃脱处罚;甚至部分平台也与这类内容形成“共谋关系”,默许其“先火后封”。最终,导致违法的成本远低于营销的收益,使得企业甘愿冒险。

然而,这类营销真的是可持续的“流量密码”吗?事实恰恰相反。无论是深圳欢乐谷的紧急叫停,还是椰树的屡次道歉与罚款,都表明低俗营销虽能短暂引流,却终将反噬品牌。从行业生态角度看,低俗营销引发“比烂大赛”,直接挤掉了产品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投入。当企业发现靠“擦边”就能轻松获取流量时,还会有多少动力去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营销的本质,应是需求与价值的正向相遇。真正优秀的营销,从不需要依靠擦边、伦理冲突或审丑文化来达成。相反,它应立足于产品本身的价值传递、品牌文化的真诚构建,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正如一些企业通过品质升级、阳光生产、社会责任项目等方式成功赢得市场,证明“本分经营”才是长久之道。

我们并不否定cosplay等文化形式本身的创意与活力,也并非主张文化表达必须刻板保守。但任何演出与营销都应在法律与公序良俗的框架内进行,尊重受众的多元组成,尤其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当欢乐谷们选择以“女团cosplay”吸引“爸爸们和单身男性”,它们或许短暂地抓住了眼球,却也暴露了创意的贫瘠与价值观的迷失。营销可以有趣,可以新颖,可以大胆,但不能无耻。唯有拒绝艳俗擦边,回归价值创造,品牌才能走得更远。否则,再炫目的流量烟花,也终将只是一场饮鸩止渴的幻灭。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1/152315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