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们真的“会”用AI吗?

来源:红网 作者:李琛 编辑:吴海刚 2025-08-27 20:10:50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 李琛(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份高屋建瓴的文件,有助于顺应和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规律,更叩击着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技术高歌猛进的当下,我们是否真正做好了迎接它的认知准备?

我想起在豆瓣上看到的一个热门话题,叫做“我真的很会用AI”。许多用户分享他们借助AI提升效率、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比如,有网友使用AI批改作业、校对习题答案,尤其对数理题目进行辅助推理和解答;有人利用AI生成文章大纲、润色文本,甚至进行多语言翻译和代码编写;还有用户借助AI整理资料、生成学习笔记、进行模拟面试等——这些案例表明,AI正在成为增强个人能力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处理重复性、计算性、结构化任务方面表现突出。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会使用AI”?

首先,我们要先确定“我们”。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中审视,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对人类主体性的重新确认。印刷术普及之时,有人担忧书籍会取代记忆,但最终催生的是更系统的学科体系;互联网初创之际,不乏有声音预言人的注意力将被彻底分散、掠夺,但却意外激活了大众获得知识的便捷。

历史证明,工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的目的与方式。

今天的AI浪潮同样如此,它既可以成为延伸思维翅膀的飓风,也可能化作禁锢思想牢笼的铁幕。

人类固然需要积极拥抱AI这类新事物,但在此过程中,更要重新——深入感受每个生命独有的体验,无论是流畅优美的成长节奏,还是磕绊曲折的生活轨迹,通过学习、阅读、实践、感悟。

是的,人类需要拥抱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的新事物,与此同时,我们必须重新锚定自身的主体性,更深刻地沉浸于每个生命独有的体验——或流畅优美,或呕哑嘲哳每个生命旋律里,学习、阅读、模仿、触碰、感受……想清“自己要什么”“为何要做”,直至形成清晰的认知与坚定的判断,真正实现对自我需求的把控。

更进一步看,“会用AI”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悖论。

所谓“会用”,表面上指的是借AI之力以省事省力。但现实往往是:为了“让AI写代码”,你先得学会精准描述需求;为生成一张符合构想的图片,你需研究提示词工程、模型特性与参数调节。AI表面上减轻了体力或常规脑力劳动,却同时要求我们投入更高级别的认知劳动——理解AI的能力边界、重构问题以适配机器逻辑、反复调试与迭代反馈。

最终,省下来的力气被转移到“如何与AI协作”这个新领域,甚至形成一种“AI时代的内卷”——不会用AI的人被淘汰,会用的人则陷入更深层的“认知劳动”。所以,“会”这个动词否定了最初“更不受力”的承诺——它把省力变成了另一种费力。最终,“会用 AI”不再是“使用工具”,而是“管理一种人机协作的认知生态”。此时,“会”不再是技术熟练度,而是一种元能力:持续在“省力”与“新的费力”之间平衡,在“工具性”与“主体性”之间切换。

你越“会”用 AI,越会发现 AI 不再是工具,而你也不再是纯粹的使用者——省力与费力、主体与客体、控制与被控制,都在这个“会”字里互相消解又重生。

这恰恰指向一个关键转变:“会用AI”的本质,并非操作技巧的提升,而是一种元能力的养成——包括批判性思维、跨语境沟通、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清晰把握。它要求我们不断在“委托AI”与“亲力亲为”之间做判断,在“信任模型输出”与“保持人文警惕”之间寻找平衡。

也因此,越是在AI高歌猛进的时代,我们越要清醒意识到那些无法被外包的人之根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在无关处发现关联的洞察力、作出道德判断的价值理性、以及感受爱、痛苦和美学的情感体验。但凡最终能令你心悦诚服的真理,都不会是借来的。技术可以辅助验证,但无法替代思考;可以生成答案,但很难生成意义。

我们再次回到标题的问题——我们真的很会用AI吗?

它不只关乎一个关于操作熟练度的提问,而是一个关乎认知、伦理与主体性的反思。答案或许不在任何一个模型内部,而在于我们能否在外包越来越多智力劳动的同时,仍牢牢守住那些“使人成为人”的核心特质——自觉的判断、自由的想象、自愿的创造,以及自身的感受。

唯有如此,AI才不会成为又一个令人疲惫的技术围城,真正扩展出我们所期待的“丰盈而有灵性”的人类生活。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琛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1/152315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