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据《新京报》报道,航旅纵横近期推出的9.9元“惊喜数字”延误险,因要求航班延误精确到某分钟才能赔付,被消费者吐槽“像买刮刮乐”“开奖全看平台脸色”。这场以“惊喜”为名的营销,最终因“理赔像拆盲盒”的争议黯然下架,留下的不仅是一地鸡毛,更是对保险本质的追问——当“概率游戏”披上保险外衣,到底是创新还是收割?
这款产品的“玩法”堪称“数字玄学”:用户值机时,页面会弹出一个随机数字(如17分钟、21分钟),宣传“延误时长等于该数字整分钟即可获赔300元”。但关键信息被藏在细小字体里,多数人下单时只被“9.9元搏300元”的噱头吸引,根本没注意到“必须分秒不差”的隐藏规则。有网友买了两份,结果航班延误95分钟仍未获赔;有人吐槽“中奖概率比刮刮乐还低”——这不是保险,更像平台设的“数字老虎机”:用户投币,平台转盘,能不能“中奖”全凭运气,而平台稳赚不赔。
保险的核心是“风险共担”,本质是“用多数人的保费补偿少数人的损失”。但这款产品的触发条件,却把风险概率压缩到了近乎为零。对外经贸大学王国军教授说得直白:精确到分钟的赔付,违反保险原理,更像博彩。试想,航班延误本是概率事件,通常以30分钟、1小时为赔付节点,因为这类风险有一定发生概率,能通过精算模型覆盖成本。可“精确到分钟”的规则,让赔付概率低至万分之一甚至更低,保险公司看似“躺着赚钱”,实则是用消费者的“概率焦虑”换流量,用“营销话术”掩盖对保险本质的背离。
这不是孤立事件。近年来,延误险投诉量一路攀升,黑猫平台上相关投诉超2900条,“差12分钟不赔”“取消航班改号不赔”等纠纷层出不穷。背后的根源,是一些机构把保险当成了“流量游戏”:有的用“首月1元”诱导投保,却在理赔时设置“航班变动不赔”“延误起算时间模糊”等陷阱;有的联合平台玩“文字游戏”,把“延误”定义成“实际起飞时间晚于计划时间30分钟以上”,却对“取消航班”“备降其他机场”等情况闭口不提。当保险产品不再聚焦“补偿损失”,反而沉迷于“设计套路”,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信任,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真正的保险创新,不该是给消费者设“数字陷阱”,而是为他们撑“风险保护伞”。比如,有的保险公司推出“按小时赔付”的延误险,延误1小时赔100元、2小时赔300元,规则清晰易懂;有的平台联合航司推出“延误即免单”服务,用服务升级替代复杂的理赔流程。这些产品之所以受欢迎,恰恰因为回归了保险的本质——不是和消费者“赌概率”,而是用确定性保障对冲不确定性风险。
要让延误险告别“博彩式创新”,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要划清“保险”与“博彩”的边界,对触发条件不合理、信息披露不充分的产品果断叫停;平台要守住“服务者”定位,少些“流量优先”的套路,多些“用户思维”的设计;消费者更要擦亮眼睛,记住“天上不会掉馅饼”——9.9元换300元的“惊喜”,大概率是“惊”多“喜”少。
保险不是赌场,航班延误也不是“抽奖游戏”。当航旅纵横们忙着用“数字盲盒”博眼球时,或许该想想:用户需要的从来不是“押宝式”的侥幸,而是“确定性”的安心。真正的温暖,从来不是“中了就赚”的刺激,而是“延误了就有保障”的踏实。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