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据工人日报报道,田先生为孩子购买北京至上海的机票时遭遇尴尬:成人票500元,儿童票却要820元,价差超60%。这样的“价格倒挂”并非孤例,在多个航司、多条航线中反复出现,家长们的疑惑与不满背后,藏着一个更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何旨在保障儿童权益的机票优惠政策,会在现实中异化为“加价”?这绝非简单的市场定价失误,而是制度规则滞后于时代变化、公共服务属性让位于市场逻辑的典型缩影。
儿童机票定价规则的“时间差”,是造成倒挂的核心症结。现行规则的雏形可追溯至1996年,当时民航市场尚未完全开放,机票价格以政府指导价为主,成人全价票是市场主流,儿童按成人全价票50%购票,自然能体现明确优惠。但如今的民航市场早已天翻地覆。市场化改革后,航司拥有自主定价权,为争夺客源,成人票常年保持3-5折优惠,甚至淡季能低至2折,部分航空公司儿童票仍锚定“成人全价票50%购票”这一基准。当全价票成为“名义价格”,实际流通的成人票远低于全价时,儿童票的“优惠基准”就成了空中楼阁。某航司客服坦言,若成人票折扣低于5折,儿童票按全价50%计算,价格必然高于成人票。这种规则与现实的脱节,本质是制度未能跟上市场节奏,用二十多年前的逻辑应对当下的市场生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航司对定价规则的“选择性执行”,进一步放大了权益失衡。2021年,交通运输部明确“儿童可按同一航班成人普通票价50%购票”,这里的“普通票价”本应包含折扣后的实际票价,而非仅指全价票。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航司将“普通票价”窄化为“全价票”,仅少数航司允许儿童票按成人折扣价的50%计算。这种对规则的解读偏差,并非能力问题,而是利益驱动——固定的儿童票定价能减少航司核算成本,甚至在旺季通过儿童票“隐性提价”弥补成人票折扣带来的利润损失。
儿童机票的“优惠属性”,本应是公共服务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障,如今却在市场逻辑中逐渐褪色。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公共交通对未成年人实施优惠,这一定位决定了儿童机票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需兼顾市场效率与公益属性。但现实中,航司更看重短期盈利,将儿童票视为“成本控制工具”而非“社会责任载体”。
部分航司虽推出“儿童折扣票”,却设置诸多限制。比如,需提前7天购票、不可退改签、仅限特定航线,让优惠沦为“营销噱头”。这种将公益属性让位于市场利益的做法,不仅背离了政策初衷,更让“儿童优先”的社会理念在实际操作中打了折扣。
解决这一问题,不能仅靠航司的“自觉”,更需构建“规则重塑+监管强化+权益兜底”的三维体系。在规则层面,监管部门应推动定价基准从“成人全价票”转向“成人实际支付票价”,明确儿童票可在成人折扣价基础上再享固定比例优惠,例如成人票无论折扣多少,儿童票均按成人实际票价的70%-80%计算,既保障优惠,又避免航司利润受损。
在监管层面,可建立儿童机票价格公示制度,要求航司在购票页面清晰标注儿童票计算方式、基准票价及优惠幅度,杜绝“暗箱操作”;同时将儿童票政策落实情况纳入航司服务质量评级,对违规企业采取限制航线、暂停促销等处罚。
儿童机票“价格倒挂”看似是小事,却关乎千万家庭的出行体验,更折射出制度与现实、市场与公益的深层博弈。当制度能跟上市场变化,当航司能扛起社会责任,当监管能守住权益底线,儿童票才能真正回归“优惠”本质,让每一个孩子的空中旅程,既安全又实惠,既温暖又体面。这不仅是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障,更是对社会公平与公共服务温度的彰显。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黄鹤权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