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极限运动何以沦为“致命游戏”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刘经纶 2025-08-29 14:26:31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陈得之(湖南工业大学)

近日,两起触目惊心的安全事故再次为极限运动热敲响警钟。拥有近50万粉丝的网红博主“固原二狗”张某在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体验穿越项目时,车辆过沙漠刀锋发生侧翻,不幸遇难。几乎同时,湖北宜昌西陵峡快乐谷景区一名游客在体验蹦极项目时受伤。生命的逝去与伤害,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当下愈演愈烈的极限运动热潮。

极限运动的风,刮得正猛。它裹挟着“挑战自我”“释放激情”的现代精神,迅速占领社交媒体和年轻人的话题中心,也成为不少景区和商家眼中的“流量密码”和“摇钱树”。然而,在一片火热的背后,却是接二连三的安全事故与生命的代价。例如,2021年,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赛事遭遇极端天气,21名选手因失温不幸遇难,暴露出赛事组织、应急响应等方面的重大漏洞;2022年,四川某景区高空滑索项目发生坠落事故,造成游客重伤。

究其原因,首先是参与者对风险的认知偏差。在短视频与网红推广的狂轰滥炸下,极限运动被赋予了“炫酷”“刺激”“时尚”的标签,却掩盖了其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性与专业要求。许多年轻人只看到镜头前的纵身一跃、沙漠驰骋,却看不到背后的技术训练、设备检验与应急预案。这种对危险的“美化”与“淡化”,实质上是一种对生命极不负责的侥幸心理。

另一方面,部分运营方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盲目追求项目上马与话题热度,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设备检查流于形式、人员培训敷衍了事、安全责任让位于“网红经济”的浮躁节奏——这些看似“小事”的疏忽,却往往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旅游收入与网络热度,将高风险项目草率包装成“打卡胜地”,却在监管与应急保障上严重缺位。这种“重推广、轻安全”的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对公众生命安全的漠视。

事实上,真正的极限运动绝非“玩命”,而是一项极度依赖专业训练、科学设备和风险管理的活动。正如登山家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所言,“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就是无数次选择放弃。”这句话背后,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负责。

而我们当下所见的,却是一种被严重异化的“极限热”——它追求短暂的视觉刺激和社交热度,却缺乏对运动本质的尊重、对专业规范的恪守、对生命最基本的负责。是时候给这样的“极限运动热”降降温了。这不是否定运动本身的价值,而是呼吁回归理性、尊重专业、敬畏生命。

景区和运营方必须将安全置于营利之上,彻底检视设备、流程和应急预案,杜绝任何侥幸心理。地方政府和文旅监管部门更应主动作为,严审项目资质、提高安全门槛,对违规行为“零容忍”,绝不能以“游客安全自负”为由推卸监管责任。

与此同时,公众教育也至关重要。应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极限运动的风险常识与专业要求,引导参与者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避免盲目跟风与冲动参与。媒体与网红在推广相关项目时,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避免过度渲染“刺激”而忽视安全提示,真正做到引导而非误导。

生命的重量,重于一切惊喜与流量。无论是参与者、运营方,还是监管者,都应将“生命至上”作为不可动摇的原则。共同系紧“安全绳”,在激情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在挑战与敬畏之间守住底线。这才是对运动最好的热爱,也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陈得之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3/152369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