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看到“14岁女生离职被MCN机构起诉索赔1.7万元”的新闻,15岁的赵晴害怕得无法入睡,两人曾在同一家涉事公司当主播,同样签署了一份后来被网友称为“卖身契”的合同。赵晴的背后是一群出身农村、在家庭与校园中困顿的十四五岁年轻女孩。她们懵懂地签下一份风险合同,进入城市,迈入写字楼里狭小的格子间,换上远超她们年龄的性感裙装与成熟妆容,假扮成年人做起网络主播。(8月27日 新京报网)
年仅15岁的赵晴与许多农村出身的未成年女孩一样,怀揣着“高薪”“成名”的幻想,签下所谓的“卖身契”合同,踏入直播行业,却很快陷入骚扰、剥削与高额索赔的困境。这类事件并非个例,它折射出部分直播机构对未成年人的系统性“围猎”,亟需法律、平台、学校与家庭等多方合力遏制。
首先,法律必须亮剑,斩断剥削未成年人的黑色产业链。尽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直播账号注册服务,且需监护人同意才能为16岁以上未成年人注册,但现实中,许多MCN机构通过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实名认证、诱导未成年人自行冒充监护人签字等手段,公然规避法律。
更恶劣的是,这些机构利用未成年人社会经验不足的弱点,与其签订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的“天价违约金”合同,甚至通过诉讼手段牟取不正当利益。对此,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和合同公平性,对明知对方未成年仍故意签约的机构,应认定其存在过错,自行承担损失。同时,立法也需进一步完善,明确将“诱导未成年人签订高风险合同”列为违法行为,并加大处罚力度。
其次,平台必须压实主体责任,筑牢未成年人保护的“防火墙”。直播平台作为行业生态的构建者,绝不能对MCN机构的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管部分平台已启动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行动,回收数千个冒用账号,但显然还不够。平台需进一步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实名认证审核,确保“人证一致”;同时,应建立更严格的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屡次违规招募未成年人的MCN机构立即终止合作,并公开曝光。此外,平台还应完善投诉举报渠道,对直播间内存在的性骚扰、低俗内容等第一时间处置,而非纵容其成为“法外之地”。
最后,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引导不可或缺。许多被“围猎”的未成年人往往来自农村地区,家庭关爱缺失、早早辍学,渴望通过直播快速获得经济独立和社会认可。家长和学校应加强孩子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其认清直播行业的风险与陷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对于已辍学的未成年人,社会应提供更多职业教育途径,而非让她们陷入“被直播”的困境。
保护未成年人,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唯有法律严惩违规者、平台守好责任田、家庭学校筑牢防线,才能彻底铲除“围猎”未成年人的土壤,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苑广阔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