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石(长沙理工大学)
近日,一段峨眉山陪爬队员拉、背、扛、抱女游客协助登山的视频在网络上掀起波澜,引发众多网友关注与热议。有人质疑这样爬山的意义,更有部分网友质疑陪爬存在“擦边”嫌疑。(8月28日 九派新闻)
质疑陪爬“擦边”,实在是无端揣测。从价格来看,陪爬费用在598到798元不等,这是基于陪爬队员长时间的陪伴、专业的服务以及付出的体力所定,并无“擦边”溢价。从行为本质出发,陪爬队员的职责是安全带路、驱猴驱蛇、协助登顶,拉、背、扛、抱只是在游客体力不支且主动要求下的辅助手段,并非服务常态。
该团队运营近一年,服务众多游客,足以证明陪爬服务有市场需求。如今,人们的旅游观念更追求个性化、深度化的体验。对于一些独自出行的女性游客,或是体力欠佳的游客而言,陪爬服务不仅能保障安全,还能在漫长枯燥的登山过程中提供情绪价值,让旅途不再孤单。
针对部分网友质疑“这样爬山还有什么意义”,我们需要认识到,旅游的意义因人而异。有人追求挑战自我,有人注重休闲体验,有人则只是想欣赏山顶风光而不在意登山过程。每种需求都应当被尊重,而不应被单一价值观所评判。陪爬服务恰恰满足了那些既想登顶观景,又因种种原因无法独立完成登山过程的游客需求,这何尝不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与其急于扣“擦边”帽子,不如理性引导其规范发展。陪爬既不是传统的导游服务,也不完全属于肢体劳动服务,缺乏明确的服务规范和标准。这种情况下,服务的提供方式和边界完全依赖服务提供者的自律和游客的自觉,这显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理想的应对方案可能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管理规定,为这类新兴服务划定明确的红线和底线,使其能够在健康、规范的轨道上发展。
峨眉山陪爬服务引发的争议,实际上为整个旅游行业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什么样的创新才是真正健康、可持续的?什么样的服务才能真正赢得游客和社会的尊重?这些问题,值得从业者和监管者共同思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秦明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