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矮的山”引争议,仅仅确认是否为“山”就一定好吗?

来源:红网 作者:张锐 编辑:吴海刚 2025-08-22 21:09:57
时刻新闻
—分享—

850f36097cf84f9e8e3102207bad310d.jpg

□张锐(兰州大学)

近日,山东寿光当地“全国最矮的山”火了,这座“山”在当地称为“静山”,东西长仅1.24米,南北最宽处0.7米,北高南低,最高处距地表0.6米,最低处仅0.1米。随着网上关于“静山”到底是不是山的讨论仍持续发酵,引得很多人到当地打卡。

目前,静山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寿光政府官网“寿光之最”专栏提及静山,虽未明确其为“国内最矮的山”,但提到“山以高大险峻著名者多,而以小巧玲珑见称者少”,且沿用“静山”的称呼,似乎间接与“最矮”关联。

此前有人推测,“静山”是山,只是山体埋藏在地下。对此,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吕建树博士表示,学术上对山有严格定义:主峰下限相对高度低于150米的,只能称为“丘陵岗地”,仅因山体在地下就判定为山并不严谨。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张祖陆教授等若干位老专家也一致认为,静山是否为“山”,需要实地考察探勘后才能得出结论。

当地政府在缺乏明确科学定论的情况下,单方面将静山定性为“山”并作为宣传点,如“寿光之最”的表述、文物石碑标注等,虽不直说“最矮”,却用“擦边”文字强化了大众对“静山是国内最矮的山”的认知,有悖科学精神。且以现有勘探技术,确定静山是否为山并非难事,未研究清楚就急于定性,容易误导大众,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迅速的网络时代。“三人成虎,说的人多了,就会把谣言当作事实”。如今浏览器搜索也有所体现,当输入“最矮的山”的词条时,许多结果都指向静山,包括部分百科图鉴。很明显,这已经对山的科学定义造成了冲击。

但“确认静山是不是山”就一定妥当吗?从人文角度看,静山已扎根当地民众心中,成为承载地方文化与情感的独特象征。淄博市齐民要术研究会会长赵焘认为“我们要一分为二看问题,寿光本身没有山,时间久了,自然当地人对于山的感情而言,愿意觉得这就是山,并给人们留下了美好回忆和向往。”

当地政府也对“静山”抱有自豪感。从政府为其申保、制定管理措施可见一斑。并且它也确实吸引了不少游客,具备一定旅游开发价值。就像池州的“孤独的树”,因其稀缺性成为网红打卡点,带动了当地文旅发展。而一旦用科学去“较真”,开展勘探,便很可能会伤害民众情感,影响依托静山发展的潜在旅游产业,因此,仅单纯确认“是不是山”并不妥当,需多重考虑。

如何平衡科学与人文?从价值层面考虑,不应牺牲一方而换取另一方的价值。当下称静山为“山”,不仅会破坏“山”的科学定义,长期上也不利于科学知识的准确传播。且当地石碑、官网表述正加剧这一错误认知。但若确认静山“不是山”,又易损伤地方人文情感与文旅价值。

较为折中的办法是,当地政府联合相关部门组织专业地质勘探和科学研究,先明确静山属性。若确认是山,可正大光明地宣传,这样做既符合科学事实,又延续人文情感;若不是山,也可在宣传中保留“静山”之名,但需补充说明“其并非山”,只是曾被部分人认为是“最矮的山”。这样既不因改名伤害民众情感,又能以“不是山却曾被认作最矮的山”的补充说明的特殊性保留吸引力,兼顾科学、人文与市场价值。

此外,县域经济发展不宜过度依赖静山这类“稀奇事物”。以“孤独的树”为例,虽带来大量流量,却面临游客踩踏庄稼、影响村民利益等问题,且一般热点生命周期较短,难以长期支撑文旅发展。地方需寻找更稳定、更可持续的产业模式,避免因聚焦“单一特色”而陷入发展困境。唯有如此,方能实现经济、文化与科学的和谐统一。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锐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6/1522208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