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先别慌着“掐灭”鲁迅的烟

来源:红网 作者:李琛 编辑:汪敏星 2025-08-25 12:15:00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李琛(湖南师范大学)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幅鲁迅手持香烟的墙画引发争议。有游客认为该图像可能误导青少年、隐含鼓励室外吸烟的风险,建议将其更换为“握拳图”。这一提议看似出于公益之心,实则却反映出一种日益普遍的文化焦虑:试图以当下的道德标准,去净化甚至重构历史人物的形象,从而陷入对历史真实性的简化与误读。

从哲学视角看,这是对历史形象认知陷入“过度符号化”的表现。鲁迅抽烟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真实生活片段,将其抽离具体背景作单一价值评判,忽视了历史人物的多面性与真实性。游客“点烟打卡”是少数人的失当行为,该规范的是此类行为本身,而非简单抹去历史形象的真实印记——因个别乱象就否定真实存在的历史细节呈现,本质上是用单一化的价值标准裁剪复杂的历史图景,反而偏离了对历史人物客观认知的初衷,无异于因噎废食。

当鲁迅持烟的图像从“书房内的真实生活片段”这一原语境中抽离,被置于纪念馆的公共场域,它就不再仅仅是“鲁迅在室内抽烟”的简单再现。有人视之为历史人物鲜活的一瞬,有人借此戏谑消费,亦有人从控烟立场提出批评——这正是公共文化符号的特征:它从不属于任何一种解读,而是在多重凝视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试图用“换为握拳图”去“掐灭”鲁迅的烟,这种方式或许能规避部分争议,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图像作为公共文化符号的多义性。然而文化纪念的真正目的,并非只是提供一副墙上的肖像,而是引导公众与历史进行诚实、多维的对话。

鲁迅之所以为鲁迅,正在于其复杂性与真实性。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民主战士;既批判时代,也同时深受时代浸润。若纪念馆将历史人物“纯化”为无瑕的符号,实则是将其推入更远的、非人化的神坛。说到底,公共文化机构的责任,不在于回避争议,而在于引导观众理解语境、进行反思。我们可以在墙画旁设立说明,解释历史背景与当下控烟政策的区别;可以提醒公众文明参观、拒绝戏谑化模仿——但我们不应慌着“掐灭”历史中那一缕真实的烟雾。

正如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里所写:“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追求文明,无须抹消历史。真正的纪念,应该是我们站在他的时代与我们的时代之间,保持清醒,独立思索。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琛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69/152253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