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吉首大学)
除了乐乐茶,又有人注意到了“鲁迅夹烟”。
近日,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到此参观游览,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打卡照。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其投诉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还有误导之嫌,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当日,越城区文广旅游局回复称:“鲁迅故里景区为市文旅集团主管,非我局职权范围,建议您直接向绍兴市文旅集团提出。”
实际上,去年4月份,乐乐茶就注意到了鲁迅抽烟形象并推出“烟腔乌龙”联名奶茶。不同于乐乐茶这场以“致敬”为名,带有明显商业属性的活动。孙女士引发的“鲁迅夹烟”投诉争议,是以“公益”为名开展的相关内容传播。两者看似都围绕“鲁迅抽烟”这一细节展开,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立场与诉求,也让“如何合理呈现历史人物形象”以及“该关注历史人物哪一面”的话题更具讨论空间。
理论上,投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是监督社会现象、维护合理诉求的重要途径。尤其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这一概念的存在,更是让相当一部分人打着“正确”“公益”的旗号,将个人狭隘的认知包装成“公共立场”,肆意对历史人物形象挑刺,对文化表达设限,用非黑即白的苛责取代理性的文化审视。由此,理性监督成了束缚文化传播的枷锁。
我们坚决抵制以“正确”为名的绑架,也不愿文化表达陷入此类无意义的争议。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历史转折期,国人几乎都会回望鲁迅,从他的文字和思想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如今社会中的诸多批判思潮,究其实,也大多都带着鲁迅思想的深刻烙印。20世纪的人们追随着鲁迅对现实的洞察,对历史的通透,对革命精神的传扬。可到了21世纪,如果有人仍执着于在“鲁迅抽烟”这类无关精神内核的细节上吹毛求疵、大做文章,这无疑是时代的一种倒退,更是一种悲哀。
狭隘的尺子度量不出真正的高度,关注鲁迅需要突破浅层纠结,建立更高阶的认知维度。与其盯着鲁迅指尖的烟卷担心其抽烟形象会带来不良的示范影响,不如关注鲁迅被画上墙的真正意涵。这并不是说支持吸烟,而是认为,用现代标准去评判历史人物的个人习惯未免有失公允,更会在纠结细枝末节时,错失对其思想深度与时代价值的真正理解。
还应看到,举报投诉吸烟似乎大有成风之势。近期社交平台上接连曝出多起相关纠纷,有人因劝阻他人吸烟发生口角,有人因公共场所禁烟标识问题争执不休,有人以此作为拍摄素材恶意制造矛盾,最后大多都要寻求警方介入。这不仅浪费公共资源,也让本应维护公平的机制,逐渐偏离了正轨。也正是在这一语境下,“鲁迅夹烟”被投诉一事也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事实上,无论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投诉举报还是当场劝阻吸烟,其中大部分个体的行为本质都是用幻想的“执法权”越界行使“公民监督权”。同“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法理精神相对应,公民监督权的落地同样需要恪守边界。这绝不是仅凭主观判断随意举起“正义旗帜”,而应在法律框架内,综合考量法律、道德伦理及社会公共利益。
文旅局的回应也提醒,缺乏双向评价机制,面对无理投诉除了划清责任外,很难形成对恶意诉求的有效约束与正向引导。这就要求,投诉通道不应只侧重“接收诉求”,也应设置“甄别筛选”与“反向机制”,消除“投诉即有理”的错觉,不能让投诉演变成单纯的施压工具。否则,类似投诉“鲁迅夹烟”的现象只会不断上演。这不仅会消耗行政资源,也会稀释真正合理诉求的关注度,让本应守护公平的机制,在无序的投诉浪潮中逐渐失去应有的公信力与约束力。
一个饶有趣味的现象是,网友们纷纷模仿鲁迅文风评论此事,“其实人类本没有病,吃得太饱了,也就有了病。”“罢了,由他去罢,画里的烟燃不尽,世间的闲言碎语,也大抵如此。”“如今不过是画里留了个念想,竟也成了罪过?莫非是这世间的正经事太少,少到要拿一幅画里的烟卷说三道四?”不禁想问,如果鲁迅本人面对此事会做出何种评价?这份跨越时空的想象,反倒让当下的争论又多了一层反思。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张川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