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当下,“中医正骨”成为养生领域高频词,短视频平台上“咔咔几下解决疼痛”的视频让很多人跃跃欲试。于是,全国各地的街边、写字楼,不少正骨店应需出现,美容院、养生馆也纷纷入局,推出相关服务。然而,看似神奇的“骨关节调整”背后却暗藏诸多乱象。暴力操作、资质缺失、虚假宣传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时甚至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损伤。(8月30日《生命时报》)
“正骨热”乱象的背后,是对中医传统的曲解与市场监管的失守。中医里的“正骨”本是治疗骨折、脱位的专业诊疗技术,需持证医师在医疗机构操作;而如今多数机构提供的“正骨”,实则是调治劳损的“整骨”,却被包装成“体态整形”“无痛变美”的保健服务。更离谱的是,培训机构喊着“无需专业医学基础,一周成为正骨精英”的口号批量“造师”,无资质的工作室拿着“养生保健”执照干着医疗活儿——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既违背了中医药法的相关规定,也把中医传统手法异化成了收割流量的工具。当“咔咔响”成了服务“卖点”,而非疗效“标准”,消费者的健康早已被抛到了脑后。
消费者的盲目跟风与维权困境,更让乱象有了生存空间。明星效应下,年轻人为了“长高”“瘦脸”争相体验,却对正骨的适应证、禁忌证一无所知;有消费者正骨后出现胸闷、走路偏斜等损伤,才发现机构连营业执照都没有。黑猫投诉平台上两百多条正骨相关投诉,暴露的不仅是服务安全问题,更是消费者认知的盲区:很多人误以为“正骨是保健”,忽视了其医疗属性,等到权益受损,又因证据不足、监管追溯难陷入维权僵局。这种“认知差”,恰好成了不法商家钻空子的温床。
整治“正骨乱象”,需监管、行业、消费者三方发力。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拿出“硬手段”:不仅要推动机构资质信息透明化,要求显著展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更要强化执法,对无资质经营、虚假宣传的机构顶格处罚,并纳入信用黑名单;另一方面,中医骨科协会应加快制定行业规范,推出合格机构认证标识,帮消费者擦亮眼睛;而消费者更要摒弃“猎奇心理”,有需求时优先选择三级医院中医科或备案诊所,主动核查医师资质,别让“养生”变成“伤身”。
正骨是中医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不该沦为乱象丛生的“敛财工具”。野蛮生长的正骨馆,也该好好“正正骨”了。只有斩断虚假宣传的链条,堵住资质监管的漏洞,引导行业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才能让真正的中医正骨技术造福大众。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元鹏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