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睿琳
八月的芷江,碧空如洗。七里桥畔,一座高耸的白色建筑静静矗立着——那是呈“血”字造型的受降纪念坊,以它11.52米的身躯象征着一个民族的不屈的脊梁。
300公里外的长沙,湖南大学科学馆——这座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的见证者,青砖灰瓦,飞檐翘角,静静矗立于麓山脚下。当年,就在这里,侵略者的野心终被正义碾碎。如今,阳光穿过梧桐叶隙,洒在这座沉默的建筑上,仿佛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铸就的荣耀。
1945年8月21日,芷江七里桥的受降桌前,今井武夫签下降书。那一刻,湘西小城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中国抗战胜利的丰碑上。
芷江的鞭炮声尚未散去,另一场象征性受降已在长沙岳麓山下展开。1949年9月15日,抗日战争中国战区中国陆军第四方面军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在湖南大学科学馆二楼东侧的一间教室里庄严举行。
这座被炸毁后重建的建筑,曾是日军重点轰炸的目标,“全校精华,付之一炬”。科学馆前的石柱残骸铭记着这场浩劫,师生在《被敌轰炸宣言》中呐喊:“不迁校、不辍课,誓与倭寇相周旋!”
如今,80年光阴流转,芷江机场旧址的轰鸣已被国际和平文化节的钟声取代,曾经满目疮痍的湖大校园现已充满了青春的生机与活力。
在芷江,最让人触动的,不是纪念馆里的文物,而是街头巷尾的寻常。看着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听着当地人摇扇纳凉、摆摊的吆喝声与游客们愉悦的欢笑和交谈声此起彼伏。
这座经历过38次轰炸的古桥,如今淌满市井的烟火气。㵲水河泛着银光,静静流淌。站在龙津风雨桥上,脑海中仍然会浮现战火的惨烈与受降的肃穆,却很难把当时的场景与如今芷江的安宁祥和联系在一起。
但正是这有些时空交错的“错乱感”,让历史变得可感。
看着风雨桥畔喝茶闲谈的老人,想到八十多年前,那些曾和今天的我们一样的青年,为了民族救亡而流血牺牲。
他们应该也曾憧憬过这样平凡却幸福的日子:没有硝烟,只有茶摊的热气、孩子的笑声、河水的流淌。
这种想象,让八十年前的青年与当下的我们,突然有了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今人与先烈们能够彼此联系在一起的是,即使在不同年代都致力于为美好和平的生活而奋斗的决心与行动。
今天的芷江一派蒸蒸日上的新气象,才是对8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的前辈们最好的告慰。
纪念馆里,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铭刻着民族抗战的血火烽烟与胜利荣光;风雨桥畔,游人与市民在晨曦和晚风中闲聊喝茶,享受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
当过去与今天,战争与和平的细节交织在一起,就不难让人明白到:胜利的意义,在于守护当下百姓的幸福生活,在于为国家民族扎下更坚实的根脉。
来源:红网
作者:贾睿琳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