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别让家长群成“诈骗群”

来源:红网 作者:石佳钰 编辑:汪敏星 2025-08-30 21:53:02
时刻新闻
—分享—

0d9d2ffa-c0bd-44cd-aa4f-260e23d19e0e.jpg

□石佳钰(长沙理工大学)

近期全国多地中小学迎来开学季,一些“家长群诈骗”事件频发:今年7月,山东淄博一学校新生群内,骗子冒充班主任收取“资料费”,导致30余名家长上当;8月25日,家住厦门思明区的家长廖女士(化名)经历了一场诈骗——有人将她拉进名为“xx小学2025级4班”的高仿班级群,随后以收取368元班费为名实施诈骗;近期,北京某中学新生群内,骗子通过扫描入学手册上的二维码入群,40分钟内,9名家长被骗4000余元。

这些案件作案手法高度相似:借公开群二维码实现低门槛入群,利用家长对开学流程的不熟悉和对“官方通知”的信任实施诈骗。开学季家长群沦为“诈骗群”,究竟是谁无形中为骗子敞开了那扇本应严守的“校门”?

首先是学校信息管理不到位。学校作为家校沟通的主导者,理应承担起审核与验证的责任,但实际操作却漏洞百出。公开班级群二维码时,既未设置必要的入群问题门槛,也未使用专门的、需实名认证的家校平台,反而采用“先入群后填资料”的倒置流程,这不相当于把家门钥匙随意放在门口,任由陌生人先闯入,再回头登记身份吗?同时,收款流程也存在不规范问题,需明确收款方是学校账户还是个人账户。这种安全意识的缺失,为骗子铺设了第一条“绿色通道”。

社交平台的技术漏洞,又给骗子打开了另一道门。骗子能以个人账号混入班级群,说明平台在身份核验上存在不足,对群内异常个人账户转账的监管也存在缺失。如果平台始终只在事后处理,不主动预防,教育场景下的群聊安全永远只能是“亡羊补牢”。

家校配合的不足,进一步放大了安全漏洞。对于新生家长而言,不熟悉学校流程、对“官方通知”缺乏辨别能力,这些都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家长轻信群内通知,因认为是“官方要求”而转账,这背后折射出家校沟通的缺失:学校未提前提醒风险,家长也未养成遇到收费要求时进行二次确认的习惯。诈骗发生后,学校未主动承担责任并推进整改,平台大多也只能以“违规”为由封禁群聊,双方互相推诿责任,最终导致家长失去沟通渠道。三方配合未能衔接到位,最终让骗子钻了空子。

开学季不该成为“诈骗季”,家长群更不该沦为“作案现场”。要关上这扇向骗子敞开的“校门”,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学校要建立完善且严格的信息发布审核制度,将“扫码即可入群”改为“定向邀请+人工审核”的入群方式;官方收费渠道需提前明确、反复强调;社交平台要针对教育场景增设防护功能,严格审核企业账号,在涉及“缴费”“收费”等内容时反复提醒用户;教育部门可统一发放“开学季防骗指南”,将“群聊安全”纳入学校安全考核;作为家长,也需时刻保持警惕,对任何转账要求都进行二次确认,对家长群内向个人账号转账的情况必须提高警惕。

开学季变“诈骗季”的怪象,不能年复一年地重演。唯有各方把责任扛起来、落下去,才能让开学季回归应有的安心与有序,真正守住校园安全的大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石佳钰

编辑:汪敏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74/152403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