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啤酒加类似“伟哥”物质,岂容健康被“下套”

来源:红网 作者:黄鹤权 编辑:刘经纶 2025-08-01 19:04:44
时刻新闻
—分享—

□黄鹤权

7月29日,市场监管总局通报了5起食品违法典型案例。其中,在一起啤酒非法添加案例中,酒企因在啤酒中违法添加功能类似于处方药“伟哥”的物质,属于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被没收产品及违法所得、罚款15万元,并被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7月31日 每日经济新闻

这一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千层浪,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置于舆论的聚光灯下,让人们对入口食品的安全性深感忧虑。

食品安全无小事,啤酒中添加类似“伟哥”的物质,这绝非简单的违规操作,而是对公众生命健康的公然漠视,是对食品安全底线的粗暴践踏。在现代社会,人们对食品的要求早已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期望其安全、健康。可部分不良商家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竟罔顾法律与道德,将黑手伸向人们日常饮用的啤酒,在其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成分,实在令人发指。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明确禁止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目的就是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这些商家明知故犯,不仅破坏了法律的权威性,更给消费者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潜在危害。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法治社会的挑战,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让其他商家不敢再以身试法。

从健康角度而言,“O-丙基伐地那非”这类物质过量服用的危害极大。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饮用含有此类物质的啤酒,极有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心血管异常可能会危及生命,视觉障碍也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对于那些本身就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这种非法添加的危害更是雪上加霜,可能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深挖事件背后,利益的诱惑无疑是罪魁祸首。在一些不良商家眼中,只要能让产品更具“吸引力”,能快速赚取高额利润,就可以不择手段。他们妄图通过添加此类特殊成分,打造所谓的“功能性啤酒”,吸引部分消费者,进而牟取暴利。这种短视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扰乱了整个啤酒行业的市场秩序,让正规经营的企业受到牵连,使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下降。

此次事件的曝光,虽然源于消费者的投诉以及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但也不禁让人反思,在日常监管中,是否存在一些漏洞,让这些违法产品得以流入市场?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食品的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那些夸大宣传的产品。

食品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更应该坚守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而不是靠违法违规的手段来获取利益。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从监管部门到企业,再到消费者,形成合力,才能真正保障食品安全,让人们吃得放心、喝得安心。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黄鹤权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83/151734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