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雪艳(重庆交通大学)
7月30日,昆明安宁市读书铺服务区129名游客因承运方未收到大巴车费用而滞留,经组织调解,滞留游客已于当晚安全返回酒店。虽与旅行社最终达成和解,但这起事件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旅游行业的痛点上。
报团公司相关负责人称,此次旅行均为私人定制,并且出发前已支付给旅行社30多万元的款项。旅行社作为连接游客与各服务提供商的中间者,本应带来舒适的旅行体验,却将游客甩在高温下的服务区6个小时,这不仅违背了旅游服务的原则,更让“高价安心”沦为一句空话。
此次旅游滞留事件呈现出“链条式崩塌”的特征。报团游涉及旅行社、地接社、交通、住宿、餐饮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都想分得一杯羹。旅行社通过层层压榨下游服务商利益来降低成本,最终导致各个环节服务质量崩塌缩水。而游客始终处于信息链条的末端,很容易成为直接受害者。
高价团变“糟心团”的现象屡见不鲜,旅行社层层转包、承运方与旅行社之间缺乏规范的合同约束等等。诸如此类乱象频发,背后能看到涉事方责任意识缺失、监管缺位、消费者权益保障薄弱等原因。报团游的发展是一个口碑自然传播的过程。但放松对责任的追求,专注于利益追求,无异于舍本逐末。其次,游客遭遇侵权行为时,往往面临维权成本高、举证难等问题。即使最终与旅行社达成和解,也难以弥补游客所遭受的损失和精神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商家的违规行为。
旅行“安心”是游客最基本的诉求,要守护这份安心,需要多方努力。监管部门应完善监管机制,如要求旅行社明确标注接待方、费用支付等关键信息,对违规违法行为依法严惩。其次,旅行社应坚守底线,规范经营行为,将游客的权益放在首位,用优质的服务赢得市场和口碑。从源头追溯,而非事后“罚酒三杯”,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旅游市场的信任。
昆明此次旅游团滞留事件不仅是对涉事企业的拷问,更是对整个旅游行业规范与责任体系的深刻警示。唯有筑牢每一道防线,才能让 “安心”真正成为旅途的标配,让旅游业在规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谢雪艳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