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高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杨某某诉肖某某案”一审判决引发关注后,武汉大学宣布组建工作专班,全面复核涉事学生的纪律处分及学位论文问题。这起风波再次将“高校如何规范处分学生”的议题推向前台——当学生处分争议频发,程序正义才是破解矛盾的第一块试金石。
程序正义为何如此关键?它不仅是法律对行政行为的基本要求,更是对学生个体尊严的底线守护。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处分学生需经过调查、告知、申辩、听证(重大处分)、集体审议等环节,每一步都是为了避免“主观臆断”或“单方面定罪”的风险。比如,充分听取学生申辩,能让学校更接近事实真相;组织听证则能引入第三方视角,防止权力滥用。这些程序看似“繁琐”,实则是将处分行为置于阳光下的“安全锁”。
但现实中,程序疏漏仍是学生处分争议的主因。有律师指出,部分高校为快速平息事态,可能在调查不充分时仓促处分,仅依据单方指控或片面证据就下结论;还有的学校虽履行了“告知”程序,却流于形式,学生根本没机会补充关键证据;更有甚者,先作处分再补程序,直接剥夺学生的救济权利。这些操作或许能暂时“解决”舆论危机,却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学生因程序不公产生怨怼,学校因事实不清陷入信任危机,最终损害的是教育系统的公信力。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学校认定的事实与司法判决冲突时,程序正义如何落地?法律专家明确,司法裁判因遵循严格举证、质证程序,其事实认定具有终局效力。这意味着,学校不能以“内部管理自主权”为由对抗生效判决。例如,若法院已认定学生“性骚扰不成立”,学校就必须重新审视当初的处分依据,该撤销的必须撤销。反之,若学校处分的事实被司法推翻,却拒不纠正,不仅是对学生权益的二次伤害,更是对法律权威的消解。
回到武汉大学的案例,其“全面复核”的表态值得肯定,但更需警惕“为回应舆情而调查”的倾向。正如教育学者熊丙奇所言,“部分学校一旦出现舆情,便急于平息,与当事人进行切割,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违背了依法治教的原则。”复核不是“权宜之计”,而需以“对真相负责”为核心:既要查清“是否存在不雅动作”“道歉信是否出于自愿”等细节,也要审视当初处分程序是否合规;既要评估杨某某论文的学术问题,也要追究导师审核失职的责任。唯有如此,才能经得起历史检验,真正守护名校的校格与学术尊严。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学生处分争议的本质,是高校管理从“行政化”向“法治化”转型的缩影。过去,一些高校习惯“我说了算”,将学生视为管理的“客体”;如今,随着学生权利意识觉醒,这种模式已难以为继。程序正义的核心,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不仅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更有对自身权益的知情权、申辩权和救济权。当高校学会用程序守护公平,用规则替代“拍板”,才能真正实现“管理”与“育人”的统一。
教育是点燃火焰,不是填满容器;高校管理是守护成长,不是机械执行。在学生处分的每一个环节中,程序正义或许不能保证所有结果都“符合预期”,但能保证每一个决定都“站得住脚”。这,才是一所大学对学生成长最大的负责,也是对社会公平最基本的坚守。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王志高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