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治理电动车入户,别总上演“猫鼠游戏”

来源:红网 作者:郭晓静 编辑:刘经纶 2025-08-02 21:13:18
时刻新闻
—分享—

73f065212ebb4003ac55da8767c0d3dc.jpg

□郭晓静(广西大学)

近日,笔者发现,电梯里新增的摄像头正成为许多小区治理电动车入户问题的标配。这一举措无疑是直面电动车入户引发火灾这一重大公共安全风险的对策。然而,部分居民与摄像头展开的“猫鼠游戏”清晰表明,仅靠技术围堵,难以解决风险背后的深层民生诉求。当技术手段的“堵”遭遇现实需求的“疏”,如何找到既守得住安全底线、又解得了百姓难题的路径,值得深思!

电动车入户充电的危险触目惊心,教训深刻:武汉一大学生因室友电瓶爆燃致全身90%烧伤;闪电新闻报道,51岁女子在楼道违停电动车引发火灾,致4人不同程度烧伤;《新闻夜班》报道,一辆电动车进入电梯后自燃……这些案例都在阐释电动车上楼的危害,都在用最痛心的代价警示我们其风险。电梯摄像头作为物理屏障,能在短期内提升楼道安全系数,但治理成效不能止步于此。

笔者发现,部分居民甘冒风险,用衣物遮挡摄像头强行推车入梯。其行为背后,并非全是安全意识淡薄或侥幸心理作祟,更折射出“无处可放、无处可充、担心被盗”等现实痛点。当被问及为何冒险时,几位业主道出了顾虑:“害怕电动车在楼下被偷,不放心”“楼下充电桩根本不够用,想充电得排队”“楼下车棚都不够放,好多电动车只能停在过道里”。

显然,摄像头能堵住电梯门,却堵不住安全隐患背后的民生需求。居民对楼下停车环境的不信任、充电资源的不足、车棚空间的缺乏,这些具体细微的难题,正是技术“硬堵”难以化解的“软肋”。

因此,真正有效的治理之道在于“疏堵结合”。“堵”是守住安全底线的必要手段,摄像头等设施不可或缺;而“疏”则是化解矛盾、赢得民心的关键。物业及相关部门需积极作为:在有限范围内科学规划、扩大车棚供给,让电动车“有位可放”;按需增建、合理布局充电桩,确保“有电可充”;同时加大对车棚的监控管理,让车主“敢放愿放”。唯有堵疏结合,才能从源头上消除居民推车上楼的现实困境。

治理电动车入户难题,本质上是对基层治理智慧的考验。解决任何一项民生难题,若仅依靠单一技术手段,忽视背后复杂的现实需求,终将流于表面,甚至催生出新的对抗。成功的治理必然是安全底线与民生温度的统一:既要有“不能入户”的刚性约束,又要有“楼下无忧”的柔性服务。唯有“堵”“疏”双管齐下,才能让治理更有力度,也更有温度!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

明。

来源:红网

作者:郭晓静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2/94/151762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红辣椒评论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