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庠垄(湘南学院)
近日,有网友分享中国海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礼盒,礼盒包含了一枚装着南极海水的水滴形吊坠,不少网友称其为“全网最浪漫的录取通知书”。可这份凝聚着科考精神与人文温度的心意,近来却在二手平台被标上数千元高价转卖。校方表示学校官方不出售南极海洋吊坠,至于二手平台上的售卖行为,也非官方售卖。该工作人员强调,骗子可能制假售假,所以要注意识别,同时不建议高价购买。(8月7日 《中国青年报》)
“浪漫设计”的本真,不止于教育形式。不管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南极海水吊坠”,还是吉林农大的“可食用蘑菇纸”通知书、哈工大的航天材料外壳。本质上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设计,让录取通知变成有记忆点的情感载体。它们不再只是“入学凭证”,更是学校精神的具象化表达,是递给新生的第一份“情感契约”。这份“浪漫”的核心,从来不是材质的贵重,而是那份“为你专属定制”的用心。
可当这份“用心”撞上市场逻辑,味道就变了。二手平台上,录取通知书及纪念品从数百元炒到数千元,有卖家甚至打包身份信息“保真”,透着明显的投机味儿。这种转卖,撕开了三重隐忧:其一,是情感价值的消解。“南极海水吊坠”是属于新生与海大的独特联结,当它被剥离这个场景单独售卖,就成了一个普通商品,只剩“稀缺性”支撑的溢价;其二,是潜在的风险暗涌。录取通知书关联个人身份信息,即便卖家声称“只卖吊坠”,全套礼盒的流通仍可能为身份冒用埋下隐患;其三,是公共资源的错配。南极海水的采集耗费科考资源,本是学校投入公共资源打造的“教育公共品”。当少数人把它变成“套利工具”,难免让人质疑:这份本应滋养集体情感的投入,是否被功利心带偏了方向?
自由的边界,权利之外,更需珍视“真心”。校方“不干涉学生处置自由”的态度,体现了对个体权利的尊重。从法律上讲,录取通知书及附属物一旦到了学生手中,便属私人财产,学生有权决定其归属——这是现代社会对财产权的基本共识,校方的“不干涉”守住了权利边界,值得肯定。
但在笔者看来,“自由”与“珍视”并非对立。学生固然有转卖的权利,可这份权利的行使,不该忽略礼物背后的情感重量。学校耗费心力采集南极海水,不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变现素材”,而是想用一份特别的信物,在新生心中种下对知识的敬畏、对责任的认同。当学生因为“价格诱人”就将其转手,本质上是把这份“教育初心”当成了普通商品,消解了它作为“情感契约”的价值。
这种“珍视”无关强制,更多是一种价值自觉。就像有人会珍藏童年的奖状、毕业的合影,不是因为它们有市场价值,而是因为承载着独家记忆。录取通知书里的南极吊坠,本应是这样的存在——它的“贵”,不在能卖多少钱,而在它见证了人生重要的成长节点,连接着个体与集体的精神纽带。
当然社会层面要理性看待,不必对转卖者口诛笔伐,但也该少些“高价收藏”的追捧。毕竟,真正珍贵的不是那枚吊坠,而是它所见证的成长起点。当我们不再用价格衡量这份心意,市场的炒作自然会降温。
高校的“浪漫设计”,本是想给教育多些温度。当这份温度遇上交易,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选择,更是整个社会对“教育仪式感”的珍视程度。若我们能守住那份“真心”的底线,这份“浪漫”才能真正成为教育旅程里,最动人的注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庠垄
编辑:吴海刚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 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